深圳小学生“手搓”借阅机、快递柜!学校为这类课专门建栋楼

南都N视频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10-22 12:07
图片

听——

怎么教室里还会传来电锯声?

其实

这里是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

“乐木课程”的第一现场!

但福强的这门课可不是锯木头、过家家

而是叠满了AI技能点

把传统木工玩出科技感!

图片

校长柯坚林给我们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课程设计就像给娃定制营养餐”。那么,学校究竟如何“配餐”,才能让学生吃得又好又有营养?福强小学如何用AI让课程“开挂”?如今升级到5.0版本的“乐木课程”还有哪些隐藏玩法?

奥一新闻“校长治校”专题栏目“AI 教育未来式”,本期直奔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跟我们一起探秘这所学校如何带娃在木工与代码间,玩出不一样的课堂新young态!

800x444_68f5d5b8eec11.png?X-Amz-Content-


图片

01

当传统木工遇上智能编程

“乐木课程”玩转跨学科新实践

“木工课让我越来越心灵手巧了!”“还锻炼了我们班同学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近日,福强小学四(6)班的孩子们兴奋地向记者分享 “乐木课程”带来的成长与收获,言语间满是对课程的喜爱。

走进该校STEM综合楼的木工教室,墙上悬挂着锯子、刨子等传统木工工具,操作区适合学生使用的专业电动切割机整齐“列队”,出自学生之手的遥控车、智能快递柜、心情班牌等木工作品在展示区摆得满满当当,每一件都透着童真与巧思。

800x600_68f5d74fea561.jpg?X-Amz-Content-


采访当天,孩子们正投入迷你图书馆自助借阅机的设计制作,这是一门历时约一个月、整合信息技术、科学、美术、劳动多学科知识的STEM课程。如何做出一台实用且智能的图书借阅机?没有老师给定的固定模板,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立刻开启“头脑风暴”:有人提议“设计时融入世界之窗体现深圳特色”,有人建议“感应区要做得方便拿书扫码”,创意的火花不断迸发。讨论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忙活起来,先绘制设计草图、勾边填色确定方案,再动手进行木材开料、造型拼装,最后细致打磨边角、用胶水固定细节……一套流程下来,融入深圳元素与校园文化的自助借阅机雏形便新鲜出炉。

图片

借阅机如何颜值与实用性双双在线,实现图书借阅、归还、续借全流程自动化?“传统木工与智能编程的结合是这门课的核心亮点。”木工课教师陈思敏向记者介绍,要给木工作品装上“智能大脑”,关键在于编程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协同发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0到1完成借阅机的木质结构制作,充分释放创新思维与动手潜能;待木工作品成型后,下节课我们会转战编程教室,带学生学习AI相关技术与程序编写,让手工制品正式升级成智能设备。”记者了解到,技术应用层面,课程核心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学生需完成两项“编程任务”:一是编写个人信息登录程序,借助RFID标签储存用户信息;二是开发借阅功能程序,将扫码识别技术植入系统。

“木工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柯坚林表示,作品的实用性不仅能提升图书馆借阅效率,更能让学生在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中,同步锻炼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让知识流动、让创意生根。

图片

02

藏在“乐木课程”里的营养密码

在解决问题中激活创新力

“课程设计就像定制营养餐!国家规定的核心素养是必需的‘维生素’‘蛋白质’,我们的课程就是承载这些营养的‘食材’,需要合理搭配,让孩子把知识吃进肚子、把能力练到手上。”柯坚林用这样的比喻,阐释了学校“乐木课程”的设计理念。

“大多数项目都是学生从生活里观察出来的点子,不是老师‘喂’来的任务!”柯坚林强调,“乐木课程”以“问题导向”引导孩子动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正是课程“激活创新”的关键。比如,看到爷爷奶奶在智能快递柜前取件困难,学生便琢磨“能不能靠说话开柜”;觉得校园管理不够智能,就想给学校模型装上“感应眼”;当垃圾分类不便,又动手搞起“自动垃圾处理装置”…… 这些想法全靠学生自己拆任务、拼零件、编程序,一步步变成能落地的作品,创新思维在“解决麻烦”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学习也因此更接地气。

图片

最亮眼的还要数AI的“神助攻”!柯坚林笑着举例:“孩子做垃圾处理装置,可不是随便拼拼,得给作品装‘AI 大脑’才行。比如感应灵敏度不够,就得改程序;机械臂转歪了,就得重新算角度,反复试错的过程,既是动手能力的‘特训’,也是逻辑思维的‘升级’。”在柯坚林看来,课程的“营养”就藏在这些实操里:学校会提供基础套件,但核心的AI编程、组装优化全靠学生自主完成,“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怎么用技术解决’,这才是真正的素养提升。” 

03

资源进校、课堂常驻

“乐木课程”开启常态化模式

如今在福强小学,“乐木课程”常态化推进,每学期固定开设课程,每个年级对应一个项目课程,每个项目不少于8—10个课时,其背后藏着柯坚林及团队教师的不少破局式努力。

回顾早年推进综合实践类课程的经历,柯坚林就曾面临两道棘手的 “难题”:一方面,课程必须贴合国家要求的核心素养,但“用什么内容落地”并没有现成答案;另一方面,资源对接更是一道绕不开的坎。比如,此前在其他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时,曾想结合社区资源设计活动,却屡屡因“场地协调难”“资源不匹配”受阻,“想给孩子补充营养,却找不到合适的‘食材’。”柯坚林回忆起早年探索时的困境,至今印象深刻。

而如今福强小学“乐木课程”的常态化,正是柯坚林带着过往经验“因地制宜”挖掘课程资源的结果。他精准锁定了破题核心:以“问题的情境”“成果的获得”为关键,从根源上解决“资源难寻、落地难久”的问题。考虑到课程开展的实际需求,学校专门打造了STEM综合楼,不仅将课程资源直接“搬”到校内,让资源触手可及。还在综合楼内规划出专属区域作为教学空间,AI 编程套件、实操场地一应俱全,学生不用再等校外活动,在课堂上就能围绕生活里的问题真正动手实践。也正是这种“问题从身边来、成果在课堂出”的模式,让“乐木课程”告别了体验课性质,真正成为“能落地、有收获”的常态化课程。

常态化上课的好处,更是实打实落在了孩子身上。首先是动手能力 “稳涨”。每周实操不是瞎玩,从拆任务、拼零件到调程序,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时间久了动手技能自然拉满;其次是关注社会的意识提升。当孩子们尝试解决“老年人需求”这类实际问题时,慢慢学会用技能帮助他人,社会责任感也悄然萌芽! 

图片

如今再看福强小学的“乐木课程”,方能读懂柯坚林口中“营养餐”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每周准时“端上桌” 的鲜活实践课堂:STEM综合楼里“搬”来的AI编程套件、专属实操场地,是撑起这份“营养餐”的“新鲜食材”;而孩子们在解决真问题时,亲手拆解任务、调试程序,慢慢吸收的“动手能力、社会意识、AI 思维”,则是这份课程最核心的“成长营养”。“作为校长,我希望能为学生全面成长打好基础,希望每一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幸福的人。”柯坚林说。

相关报道↓↓↓

深圳一小学藏着个“大厨校长”!有人说他不食人间烟火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将“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领域先行探索、持续发力,涌现出诸多将AI技术融入基础教育的鲜活样本。

奥一新闻“校长治校”栏目特别推出“AI 教育未来式”新闻专题,旨在系统记录深圳在 AI 教育领域的探索足迹,挖掘创新经验。敬请关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设计:刘思

编辑:任贺

部分图片来源: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