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于10月16日在佛山开幕。
“山海同风·悦叹秋色”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于10月17日启幕。
今年,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佛山秋色活动融合举办,是佛山秋色巡游史上外国艺术表演团队最多的一届,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共振的中外艺术对话。
以下为专家来论——
金秋十月,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佛山秋色巡游在岭南千年古镇交相辉映,五大洲的艺术精华与岭南文化瑰宝在此相遇,共同谱写了一曲文明互鉴的华彩乐章。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会,以民间艺术为媒介,通过国际艺术与地方民俗的创造性融合,不仅展现了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让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开放气度。
这场艺术对话的独特魅力,源自不同文化符号系统的深度共鸣。承载着岭南集体记忆的佛山秋色巡游,以其彩灯、狮舞、戏曲等特色元素,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新西兰毛利族哈卡舞的雄浑气势与佛山醒狮的威武灵动形成跨越文化的对话;斯里兰卡传统舞蹈的身体语汇与粤剧程式化动作展现出人类肢体表达的共性;西班牙青年舞蹈团的轻快舞步与咏春街舞的刚柔并济相映成趣。这种深层次的艺术对话,既保持了各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又在差异中建构起新的审美意象,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艺术节的创新突破,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革新。通过构建“定点演出、巡游互动、民俗体验”的复合式传播结构,艺术节成功打破了观演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在创意产业园的基层巡演中,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互动,文化传播实现了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在岭南天地的民俗工坊里,国际艺术家亲手体验彩灯制作、陶艺创作等传统技艺,文化交流从“表演”深化为“生活”。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传播模式,使文化理解从表象认知升华至情感共鸣,极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能。
艺术节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其创新的文化治理机制。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模式在坚守文化导向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专业院团确保艺术品质,社区组织推动群众参与,文化企业提供市场支持。这种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既保持了文化的品格,又激发了创新活力,在实践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对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区域发展层面,艺术节的成功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以制造业重镇佛山为例,通过艺术节的举办,这座城市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向“文化节点”的转型升级。旧工业区焕新为艺术空间,传统街区活化成为文化场域,居民在参与中重塑文化认同,本土社区重新发现自身文化价值。这一转型探索不仅展现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软实力,更向国际社会呈现了中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鲜活的“广东样本”。
艺术节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其激发文化创新的机制上。这些创新并非源于简单的传统与现代嫁接,而是通过搭建跨文化对话平台,激发出深层的文化创造力。石湾陶艺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融入了国际艺术家带来的当代审美理念;粤剧表演在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对话中,既坚守程式规范,又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这些实践表明,文化活力并非来自封闭保护,而是源于开放交流中的自我更新。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以民间艺术为纽带的交流模式有效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与认同建构。当本土观众目睹外国艺术家潜心研习岭南传统技艺时,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国际友人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时,文化隔阂自然消解。这种双向的理解过程,不仅强化了文化自信,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实践内涵。
展望未来,这种文化交流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创新的多元路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新需要更多元化的路径探索。要建立长效机制,将节庆性活动转化为持续性对话平台,使文化交流从“一时盛会”发展为“日常状态”。要深化理论研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交流范式。要注重人才培养,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深谙本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持续创新储备智力资源。要推动数字化转型,运用新技术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共享空间。
这场艺术盛会证明,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持续对话中的创新发展。当不同文化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真诚交流,当传统智慧与当代创意相互激发,就能奏响真正的“美美与共”的文化交响。这既是中国文化的自觉追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撰文:古梁金(广东省文联组织联络部副主任)
编辑: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