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于10月18日至11月15日登陆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活动,不仅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更为粤沪两地的文化交融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日起,南都娱乐推出人物专访系列,对话美术大展与舞台剧目的主创代表,揭秘幕后创作的鲜活故事,更从他们在各自领域坚守与深耕的个人经历中,感受湾区文艺的独特吸引力与影响力。
10月15日晚,广州芭蕾舞剧院原创芭蕾舞剧《家园》在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首次公演亮相。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展演剧目,《家园》经过全新的改版提升后在上海献演。该剧作为原创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围绕“大湾区心灵归宿”主题展开,描绘了一段关于爱、信念与期望的动人故事,剧中的人物情感与家国情怀震撼人心。本次上海公演既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传播,更进一步加强了区域文化交流。
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
文化周期间,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接受南都专访,剖析《家园》作为国内首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芭蕾舞剧诞生的台前幕后,并对本次上海公演的焕新升级着力点做出解释。身为在广州芭蕾舞剧院工作30余年的“老兵”,邹罡视《家园》不仅仅是一部舞剧,更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家园》的湾区精神
《家园》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州芭蕾舞剧院创演的原创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本剧以湾区侨胞的家国情怀为脉络,细腻刻画了一段关于归宿、梦想与爱情的动人故事,其体现出的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湾区精神”更令人印象深刻。剧中既有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又深入探讨家国情怀与人性情感,展现出每个漂泊心灵最终对家园的渴望与追求。
作品融合国际视角与人文关怀,从更广阔的空间角度展现了大湾区的独特魅力,通过芭蕾艺术与多元岭南文化的创新融合,旨在展现新时代大湾区人文精神与社会风貌。该剧在保持古典芭蕾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粤剧、南拳、舞龙、舞狮、英歌等岭南本土元素,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舞台上生动再现地域文化特色,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邹罡在采访时透露,本次《家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要展演剧目,上海成为了这部新作走出广府,踏上国际国内巡演之路的第一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最值得关注的在于其文化融合的创新性、艺术表达的沉浸性以及情感共鸣,我们希望‘以芭蕾为媒,构建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既通过技术创新与美学突破展现艺术高度,又以情感共鸣强化文化归属感,最终实现‘湾区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同时,期许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向国际观众传递大湾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精神,助力文化‘走出去’,最终实现岭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家园》的焕新升级
身兼《家园》的艺术总监和制作人,邹罡透露本次上海公演版经过了全新的改版提升,主创团队在保持原有的大结构框架下,不仅对该剧的剧情结构和表演节奏都进行了调整,使得剧情起承转合更加合理,更能引发观众共情;又对多处细节内容精雕细琢,不仅进行了剧情、视觉、舞美方面的升级,还加入了新编的音乐,与剧目风格和氛围相得益彰。在全新升级过程中,邹罡和《家园》主创团队更看重岭南符号与芭蕾美学的碰撞,将岭南文化符号(如粤剧水袖、醒狮、木棉花等)与西方芭蕾语言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岭南芭蕾学派”风格。
另一层面是凸显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情感共鸣。剧中男主阿辉从海外归乡投身建设,女主阿兰在爱情与理想间的挣扎,这种“离散”与“回归”的双向叙事,映射了海外游子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还有一些细节的共情设计,如祖母的回忆等温情片段,以生活化场景触发观众对亲情、乡愁的共鸣。这种情感表达既具有岭南文化的细腻特质,又超越地域局限,触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共通的情感命题。
《家园》将古典芭蕾舞与粤剧、南拳、舞龙、舞狮、英歌等传统岭南元素大胆并且巧妙融合,邹罡表示主创团队在采风过程中,通过深入岭南民间挖掘文化基因,发现这些极具感染力的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成为《家园》创作的核心素材,更能揭示岭南文化中未被充分展现的深层魅力。“这些采风成果的本质,是主创团队对岭南文化‘功能性美学’的重新发现,本次创作实践打破了‘符号化拼贴’的窠臼,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有机转译,使《家园》既保有岭南神韵,又具备国际通行的艺术感染力。”
《家园》的创新实践
邹罡本人是一级演员,由广芭首席主要演员转变为院团管理者。当年选择来到广州,来到广州芭蕾舞团,就是看重广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本次原创舞剧《家园》也是一次集大成的展示,邹罡透露,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主创团队面临了多重技术挑战,这些困难既涉及硬件设备的突破,也包含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深层探索。
“全息投影技术需要高精度的投影设备、复杂的光学系统以及对大量图像数据的处理,这些都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动态影像与舞台表演的实时同步也是一个挑战。”邹罡透露,《家园》中有多层纱幕与全息投影的交互,需要确保投影内容与舞者的动作精确配合,这涉及实时渲染和动作捕捉技术的整合,容易出现延迟或不同步的问题,还要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平衡,确保全息投影服务于剧情而非喧宾夺主。“对全息投影技术的攻坚与突破,不仅服务于芭蕾舞剧《家园》的创作,实现了艺术表达的革新,更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全息化转型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案,为非遗的数字化留存提供了新范式。”
邹罡从舞者的角度举例说,粤剧水袖、醒狮等传统元素如何被融入芭蕾中,需要具备跨领域的身体控制能力,而在与全息投影的互动中,更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和空间感知。“剧中有一幕男子群舞,舞者需要在铁架流动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和完成动作的准确性,这增加了舞台调度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心理上的挑战。还需要考虑芭蕾本身的技巧难度,比如旋转、托举等,结合非遗元素后,这些技巧也需要新的编排和调整。”
整体而言,邹罡认为《家园》的难度不仅在于对技术创新的突破,更在于构建“文化基因、身体语言、科技媒介”的三位一体表达体系。当岭南文化的血脉通过足尖流淌,舞蹈已超越艺术形式,成为文明对话的活体载体。
用舞蹈守家园
1994年,邹罡作为广芭当时第一个签约的主要演员,迄今已经超过30年,身为一个“广漂”,他认为“家园”二字于自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刻进骨血的文化基因、代际传承的精神纽带,更是用舞蹈书写一生的精神原乡。
他认为这种情感浓缩着三个层面的生命体验,“一是我的个体成长,从‘寻根’到‘扎根’的艺术生命轨迹;二是文化传承,用舞蹈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三是精神归属,舞蹈终将成为‘回家的路’。30多年来,从青涩到成熟,广芭可以说是见证了我的青春,岭南的泥土滋养了我的艺术”。
邹罡演出芭蕾舞剧《葛蓓莉亚》。
作为艺术总监和制作人做出了《家园》,邹罡说个人的经历与剧中男主阿辉的经历大相径庭,“1998年我曾获邀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芭蕾舞团(Tulsa Ballet)任客席主要演员,享有着丰厚的薪资待遇、优秀的展示平台,但对祖国的热爱、对广州的眷恋,让我最后放弃了海外已拥有的一切。所以《家园》于我,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的名字,更是我用一生践行的承诺——我们演绎的不仅是芭蕾,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乡愁;我们坚守的不仅是舞台,更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从芭蕾舞演员转型为院团管理者,邹罡坚信自己的使命更像“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艺术新生的摆渡人”,既要守住根,也要铺新路。第一是把“根”扎得更深,坚持在创作中对文化基因的守正传承。第二是让“新”长得更稳,给更多优秀的年轻演员们搭“试错台”,做他们的“第一个观众”和“最后一道把关人”。第三是把“情”传得更远,以前站在台上跳,现在要通过剧目演出、公共教育活动等与观众建立情感纽带。邹罡很动情地说:“我在广芭30多年,现在最看重的是院团生命力的延续,广芭30年的沉淀不是靠某部戏,而是靠一代代广芭人的坚守。说到底,从演员到管理者,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用舞蹈守家园’的初心。”
邹罡在芭蕾舞剧《吉赛尔》表演。
文化认同共同体
2018年开始,邹罡担任广州芭蕾舞团团长,以剧目创作、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剧团影响力。作为华南地区专业芭蕾舞院团,广芭身负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的重任,多年来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传承与发展岭南文化。目前,剧院创排大型舞剧20余部,荣获国际及国家级奖项110余个,省、市级奖项100余个。
其中,原创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及全部文华单项奖等;《浩然铁军》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等;《旗帜》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广州市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及“百年百场”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巡演;《白蛇传》获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一等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广州市第六批文艺精品重点扶持项目、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精品剧目创排-创作剧目前期扶持”项目;《家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等。
这些作品在全国多地巡演,展示了中国文化、岭南文化滋养下的芭蕾舞艺术影响力,成为探索芭蕾本土化路径,形成“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创作范式。邹罡分析说《家园》就是延续这一脉络,将岭南非遗元素视为文化基因库,通过芭蕾的国际化语汇实现“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我也很自豪能以舞蹈为媒介构建‘文化认同共同体’,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与技术创新,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护与升华”。
邹罡凭《桃花扇》获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银奖。
邹罡说,理想中的芭蕾舞作品就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精神的交融体,既保留古典芭蕾的优雅内核,又突破形式边界,通过跨文化叙事、科技赋能和情感共鸣,构建具有永续价值的艺术表达,“一部好的作品应是流动的文明容器,既承载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又以先锋姿态探索未知领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神经元’,重新定义艺术的边界”。
在邹罡的工作规划中,广州芭蕾舞剧院作为广州市属国有文艺院团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诸多优秀平台,联合港澳资源,推动作品孵化与人才互通,通过不断创排精品,推进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丁慧峰
图片:受访方提供
编辑: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