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严格匿名化处理和多轮合规审查,在严格遵守隐私保护的红线下,医疗数据也可以“活”起来,成为驱动AI技术发展的“燃料”。近日,深圳市首宗由医院直接通过深圳数据交易所达成的医疗健康领域数据产品场内交易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完成,标志着深圳在医疗数据合规流通、价值释放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医疗数据市场化应用提供“深圳样本”。
打破数据壁垒 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燃料”
在医疗领域,每天都生成海量数据,从病历档案,到各类检查检验结果,再到CT、MRI等医学影像,以及不断积累的临床研究资料。这些宝贵的数据,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却散落在不同科室的信息系统里,彼此隔绝,也让其背后的巨大价值未被完全释放。
面对这座数据的“宝山”,深圳市人民医院在2023年做了一位聪明的“穿珠人”,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并配备了专业的“寻珠人”(数据治理团队)和“护珠人”(安全管理团队),建立起从采集、存储、处理到流通的全流程管理。
数据壁垒被打破了,信息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现在,门诊医生想了解患者过往就诊记录,或是影像科医生诊断时需要参考历史检验结果,都能“一键获取”,这不仅大大节省了翻阅时间,让诊疗更精准高效,还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燃料”。
“过去医院的数据多用于院内科研、质量控制,价值局限在院墙之内。”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为打破这一局限,医院开启了将临床数据转化为宝贵资产的长期探索,而首个落地的,正是“老年专病库”。
为何选择老年病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老年病科是医院的“王牌科室”之一,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2024年该院60岁以上住院患者占比高达36.1%,凸显了巨大的临床需求。而老年人群高发的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则为数据研究提供了明确且重要的目标。
通过整合多系统数据,首期老年病大数据治理已完成,形成了一个高质量、可分析的专科数据资源池,不仅服务于临床科研,更赋能于精准诊疗和全程健康管理,引领着医疗数据价值释放的新方向。
医疗数据流通有了“官方线路图”
“院”墙之外,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早已翘首以盼。尤其是AI时代的到来,更让这些数据成了被竞相追逐的“智慧宝藏”,能告诉我们疾病如何发生、治疗是否有效;也能指点新药研发的方向,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给手术机器人装上AI,让它变得更聪明、更可靠,是我们的目标。”广州市南沙区某医疗器械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刘最茂介绍,他们从2020年就开始研发用于多类肿瘤的穿刺手术机器人。
但训练AI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医疗数据,这成了最大挑战。他们曾通过传统渠道向广州某三甲医院购买数据。“那就像一场漫长的‘闯关’,每一步审核的主管部门都担心风险,迟迟不能通过,因为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评估标准,过程耗时费力,成本也非常高昂。”
2024年,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到医疗健康等12个领域要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从国家层面为医疗数据要素流通给出了清晰的“官方路线图”。
医疗数据的合规流通,需要一座安全可靠的“信任大桥”。作为全国首批数据要素改革试点,深圳数据交易所扮演了这个角色。它主要做三件事:先对数据产品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核;再为合格的数据提供规范的“上市展示”渠道;最后,在流通中精准匹配供需双方,当好“中介”并提供全程保障。这样一来,数据流通的效率和信任度都大大提升了。
加速形成“医疗数据交易生态圈”
有了“供方”(深圳市人民医院),也有了“需方”(医疗科技企业),在深圳数据交易所的协助下,双方完成了深圳市医院首宗医疗健康数据产品场内交易。
这次“挂牌上市”的数据产品,可说是“十年磨一剑”,源自深圳市人民医院近十年临床实践的深厚积累。项目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本、影像等多模态医疗数据“编织”成一条清晰、结构化的数据链,构建起以老年心血管疾病为核心,并逐步扩展至心身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研究队列,就像组建了一支覆盖多类疾病的“数据战队”。
尤为关键的是,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的匿名化“脱敏”处理,并进行了深度清洗与标准化整合,在充分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确保了数据的高质量与高可用性。“我们这批高质量、本土化的临床数据,可以助力穿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让研发团队打造出更贴合中国临床需求、更聪明的机器人。”深圳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医疗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计划以“专病数据集”和“多模态医疗数据”为重点,持续释放数据的“源头活水”,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数据供给。
据悉,这场交易具有“破冰”意义。它不仅证明了医疗数据完全可以在合规前提下安全流通,更能直接赋能实体研发、反哺民生,为整个行业“打了个样”,有望让深圳更多医疗机构参与数据共享中,推动一个可持续的“医疗数据交易生态圈”加速形成。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深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