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中考”试点重在“贯通育人”而非取消选拔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2 14:32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最近,四川成都迎来多所“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学校和“初高”六年贯通式学校。进入这些试点学校相关班级的学生,可免去小升初、中考等阶段性选拔。

在教育严重内卷的当下,中考与“普职分流”的焦虑,早已渗透到初中教育的肌理之中。不少学校为冲击升学率,将三年初中课程压缩至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完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重复刷题、模拟备考,音乐、美术等“副科”沦为边缘,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在机械训练中被消磨。更让家长揪心的是“普职分流”的低龄化——初中毕业即面临“普高还是职高”的选择,不少家长因担心孩子过早进入职业教育轨道,不得不报班补习,陷入“越焦虑越内卷”的恶性循环。而十二年贯通式学校通过“免中考”直接打破这一焦虑链条,让学生无需为阶段性考试消耗精力,为教育回归本真腾出了空间。

不过,“免中考”只是改革的“表层福利”,其核心价值在于“贯通”二字重构了基础教育的育人逻辑。倘若将这一改革仅解读为“少一次考试”,便低估了其深层价值。当地教育局官网相关政策解读显示,贯通式培养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不调整现行学制,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或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传统学制下,小学、初中、高中如同割裂的“三段式”,学段切换时往往伴随课程断层、师资衔接不畅、学生适应成本高等问题——初中生升入高中需重新适应教学节奏,小学阶段的兴趣培养也常因中考压力中断。而贯通式学校通过系统性设计,真正实现了“全链条育人”:成都列五中学组建初高中联合教研组,让2/3有高中教学经历的教师任教贯通班,将高中知识提前渗透到初中教学中,避免了知识体系的碎片化;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等校则整合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让跨学段的实践教学成为常态。这种衔接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成长从“阶段性冲刺”变为“连续性进阶”,学生得以在更长周期内探索潜能,而非被考试节点束缚。

更进一步看,这一改革既是对“减负”的实质性回应,更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长期以来,“减负”常陷入“减作业量却增补习量”“减考试次数却增心理压力”的困境,根源在于未打破“应试导向”的教育生态。而十二年贯通式学校的减负,是从制度层面剥离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功利目标:教师无需为中考进度“抢时间”,可以灵活统筹教学内容,将原本用于复习的时间转向素养培育;学生也不必为“刷分”牺牲兴趣,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拓展视野——这种减负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让教育回归“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核心能力”的初衷,为破解基础教育阶段的“节点焦虑”提供了新思路。

当然,十二年贯通式学校的推广仍需警惕潜在风险:若盲目扩大试点而忽视师资配置、课程衔接的精细化设计,可能异化为新的“升学捷径”;摇号招生若未能兼顾区域公平,也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隐性失衡。正如专家所言,改革需循序渐进,不能脱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核心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模式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用考试筛选人,而在于用连贯的培养体系成就人。

从“六三三”学制下的阶段性焦虑,到十二年贯通式培养的连续性成长,改革的本质是让教育重新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当“免中考”的表层福利转化为“贯通育人”的深层优势,当教育焦虑的破局与育人理念的升级形成共振,我们或许能期待一个更健康的教育生态——学生不必为考试节点焦虑,家长无需为分流压力奔波,教育真正成为点燃成长热情、培育终身能力的过程,这或许才是十二年贯通式学校超越“免中考”的真正意义所在。□ 胡欣红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