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走出去”正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选择。然而,中国企业“出海”在给目的国带来优质投资与技术的同时,也引发了他国的一定担忧。
10月22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开泰银行联合发布《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以下简称《白皮书》)的现场,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就以在泰国的调研为例谈到,中国产品价格具有竞争优势,导致许多泰国本地中小企业难以发展甚至被挤出市场。一些“新侨”被“老侨”批评:做事着急,风风火火,习惯把国内套路直接搬到海外,不关心本土实际情况。
10月22日,《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发布会现场。
中企不能简单把出海地当作一个“跳板”
近年来,中国企业为何掀起“出海热”?《白皮书》揭示了其背后较为核心的两项原因:一方面,为规避美国等市场的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东盟等中立地区;另一方面,为应对中国国内市场“质优价低”的竞争格局,企业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南都N视频记者发现,在众多出海地中,东盟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由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0个成员国组成)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首选。
《白皮书》显示,在贸易层面,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投资层面,中国对东盟的制造业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产业专业化特征,“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业成为投资重点。
据郭凯介绍,2020-2024年,中国累计在东盟的制造业绿地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的传统方式,通过设立工厂或机构直接提升东道国的生产能力等)为659.1亿美元,其中有422.6亿美元为“新三样”绿地投资,占比达64.1%。
在东盟十国中,泰国也是中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白皮书》课题组在泰国实地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的到来也引发了来自泰国的本土企业担忧。比如:中国产品价格极具竞争优势,导致许多泰国本地中小企业难以发展甚至被挤出市场;中国企业依赖国内供应链,不愿意采购泰国本土商品;高技能工人主要依赖中国员工;配套产业链没有带动泰国本土发展;部分企业“炒房炒地”等。
甚至有“老侨”辣评“新侨”:做事着急,风风火火,习惯把国内套路直接搬到海外,不关心本土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多位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出海也要考虑他国感受,《白皮书》也针对性地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在众多建议中,郭凯认为,最核心的是中国企业不能简单把出海地当作躲避关税或转口贸易的“跳板”,要有长期规划,把自身发展同当地发展想成一件事情,树立好自己的品牌印象,给当地群众带来获得感,比如在中企工作可以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和职位等。
“当然这不是批评中国企业做得不好,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太快,经验还不足。另外,希望国家层面做一些引导,注意不是干涉企业决策,是合理引导。”郭凯说。
开泰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黄泽旭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这不仅需要中国适应泰国,也需要泰国适应当下中企的投资热潮。希望这份《白皮书》在商界引起更多关注,让中泰彼此增进了解,并在长期发展中促进商业合作等。
9月26日,在泰国曼谷,人们在2025泰中合作博览会上参观。2025泰中合作博览会26日在曼谷北郊的曼谷印象会展中心开幕。为期三天的展会吸引了清洁能源、数字平台、农业与食品、教育人文等多领域企业前来参展,展览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新华社发(拉亨摄)
专家建议区分正常的“资金外流”与“资本外逃”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金融服务也需要跟上,这在与会专家中达成共识。
据开泰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总经理布林·阿敦瓦塔纳介绍,《白皮书》这份研究是CF40与开泰银行以及开泰研究中心的首次联合课题。本研究基于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详尽问卷调查,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在泰国金融环境中的实际境况。
本研究以在泰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共收到来自56家企业的有效反馈,其行业分布广泛,涵盖汽车、电子、材料、化工、制造、建筑与数字科技等领域。这些企业构成了中国在泰投资版图的一个有效横截面。
研究表明,在泰中国企业已成功越过初始投资阶段,正加速其本地化进程、实现业务多元化,并深度融入泰国经济。然而,支撑其发展的金融生态系统仍存在碎片化与成本偏高的问题,高达73%的受访大型企业认为在泰融资成本高于中国。
对此,布林·阿敦瓦塔纳建议道,为延续此良好势头,泰国需持续推进监管现代化、完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并深化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协作。通过将监管的敏捷性与金融的创新性相结合,两国可共同迈向一个宏伟目标:构建一个富有韧性、高效率且具包容性的中泰投资生态系统,这将最终惠及两国投资者、金融机构乃至更广泛的东盟地区。
从中方的角度,郭凯对国内监管机构的建议是,需要重新审视资金跨境流动,将正常的“资金外流”与“资本外逃”区分开来,同时,完善跨境投资法规,支持并引动企业合规出海,保护海外企业资产安全。
此外,上海浦山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还要注重发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作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上海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