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精神同源续写传统!大咖热议文化周岭南与海派艺术共振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0-23 19:56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于10月18日至11月15日登陆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活动,不仅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更为粤沪两地的文化交融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活动举行期间,多位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热议大湾区与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精神同源、命运与共”,围绕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基因、理念、内涵各抒己见,畅谈感受,为“其命惟新”写下生动注脚;多位剧目主创代表分享创作思考,彰显大湾区文艺的独特风格与气质。南都娱乐全程追踪报道,对话多位嘉宾大咖,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论大展

粤沪文化艺术“精神同源、命运与共”

10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磅项目“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盛大启幕。翌日,开幕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来自广东、上海及全国各地30多位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汇聚一堂,分别围绕“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和“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两个主题,分组展开了高密度、深层次的平行讨论。

800x534_68f9ca7a4c3f0.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f9ca7a4ab84.jpg?X-Amz-Content-

多位专家热议粤沪两地的艺术交融,追溯了岭南与海派共同的艺术基因,将两地关系从“文化交流”提升至“精神同源、命运与共”的高度,并共同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与革新。

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百年美术大展(上海站)总策展人 王绍强

图片


我常常在想,何为“其命惟新”?它不仅是高剑父、林风眠那一代人“开眼看世界”的勇气,更是今天我们面对时代变革时,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重新叩问。每一次走进展厅,面对这些作品,我都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高剑父在战火中写生的脚步声,是黄新波刀下木刻的铿锵声,是关山月笔下松风的低语,是今天青年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的激情。它们穿越时空,共同宣告:艺术,是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是时代心灵的洪亮先声。

今天,我们把这份厚重的文化礼物带到上海,带到这座中国近现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此次展览中,我们特别设置了“岭南遇上海派”公共教育项目,正是希望让两地的文化基因在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血肉相连。我们相信,展览的落地,不仅是对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回望,更是对未来文化合作的展望,是对“其命惟新”精神的再出发。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屈健

图片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广东美术与上海美术各自绽放光彩,又始终相互映照。广东美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创新精神。从岭南画派崛起,到众多广东籍艺术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广东美术始终以其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精神风貌,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海派艺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聚了各方艺术精英,融汇了多元文化元素,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岭南画派与海派的交流,贯穿于中国美术现代化全程,形成了双向启发、共生共荣的脉络。这种交流超越技法层面,升华为精神共振,书写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 尚辉

图片

如果没有广东美术的这些经典名作,中国美术史有一半是写不出来的。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用“其命惟新”的主题,实际上告诉我们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以岭南画派来命名的,“其命惟新”是广东美术百年发展中最重要的内核。广东和上海两地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是很难被剥离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来到上海,也给上海艺术界、民众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李劲堃

图片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馆藏作品作为区域美术重要的一个抓手。这次我们借了上海部分的关良、林风眠的作品,这种在地的互补,无疑大大丰富了广东人在各地的发展。同时通过整体的回溯,对广东在未来如何前行,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林蓝

图片

粤沪两地虽然隔了千里,却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交相辉映,两地艺术创作理念互相关照,美术精神血脉百年相连、彼此成就。我们一起奉献了大批的美术精品,成就了中国的名家大师,筑起了座座的艺术高峰,也为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和广东具有共同的海洋文化基因和革新进取的文化特色,这次盛大热烈的美术交流,正体现了中国美术的革新与融合发展之路。我们期待两地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更多跨地域的、高水平的美术项目。期待我们两地的艺术家,从百年文脉中汲取力量,让我们岭南的惟新精神,与海派的包容气度,在新时代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艺术价值的力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毛时安

图片

广东的美术实践可以让大家从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艺术和经济的关系、气候和艺术的关系、地域和艺术的关系四个方面给予美术界以启迪。这次大展是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和海上画派的一次深情热恋,希望这次热恋不要一哄而散,我们不但要恋爱,还要结婚,还要生孩子,还要繁衍后代,让我们两个画派能够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 朱国荣

图片

相比“远房亲戚”,上海和广东两地的关系更像是“双胞胎”,两地关系交叉发展此起彼伏,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原来不知道广东美术馆有那么多好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学生时代学习美术的经典作品。也不知道原来有些我以为的上海画家其实是广东的。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名誉副会长 王永

图片

广东之所以能成功举办“百年大展”,我认为有四大原因:一是开放包容已成为广东的基因;二是广东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旗帜——岭南画派。岭南画派在广东美术家心中已经不是画法问题,也不是地域问题,而是精神问题,认同“折衷中西,融合古今”或者开放创新理念的都属于岭南画派。三是广东美术界有团结和谐的氛围;四是广东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培养人才的机制。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方土

图片

岭南画派和上海画派都面向开放的海洋文化,都注重生活,注重写生。不同之处则在于海派注重雅俗共赏,岭南画派则视觉冲击力更强,注重现实关怀、贴近时代。

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 江梅

图片

两地的美术就像两条大河,时有交接,在源头已开始,在过程中有自己的发展主体性,但同时也在不断互补,最后生成。这种亲缘关系非常重要,两条河流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原副主任、艺术评论家 皮道坚

图片

广东和上海在美术领域的区域互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新时期的实验水墨发展,也与广东和上海的共同推动密不可分。广东和上海都有海洋文化的特性,都处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共同缔造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特性。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邵晓峰

图片

广东与其他地方的密切互动,使广东不仅成为中国古代优秀书画经典的重镇,同时也是面向海外,成为大量的外销画以及引进西方各种流派、观点的重要源头。以区域互动为话题探讨本次大展意义重大,通过区域互动,进一步呈现了广东美术的早期理念和包容性特征,这也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重要呈现。

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 王一川

图片

我从本次大展中深切感受到历史节点中的艺术共振,两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深刻体现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表达当中,其承载的国家担当、勇毅果敢的精神,令人感动。

沪粤两地犹如两颗璀璨明珠,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岭南画派和海派都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岭南画派凸显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海派笔墨的书法性、意境的诗性又独具风姿。两者在艺术主张上均呈现出锐意进取、雅俗共赏的审美共性。这不仅是在艺术主张上的体现,更使得两座城市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舞台,以其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摇篮,沪粤两地以其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谱写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艺术形式和谐共生的华彩乐章。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磊

图片

广东为上海送来了一份超级大礼,三层展馆就像一个三层的蛋糕,在上海美术馆呈现,这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活动!大展充分体现了广东美术百年来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叙事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沪粤美术血脉相连、精神相依,是引领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两个高地。

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李旭

图片

广东当代艺术实践一直带有非常强烈的地域特征,同时也引领着全国的当代艺术的实践。广东和上海的文化个性非常相似,两座城市都是近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的“引擎”和“码头”。本次大展延续了两地文化交流的传统,对其他区域文化交流具有启发性。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 马琳

图片

大展以其系统性与思想性,为地方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它打破了单一的地域叙事,以“南方方法”重新定位广东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文化坐标。“惟新”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持续更新的文化精神。在全球艺术体系重构的当下,广东的艺术实践所代表的开放性与实验性,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此展以南方为始点,却指向全国与世界,其文化意义不止于广东,而在于揭示中国艺术在世界语境中如何以“新”为命,以“变”为常。

湖北美术馆原馆长 冀少峰

图片

这次大展把广东美术百年,与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进行了有效的勾连,我们看到了广东美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如何讲出了中国的主体性、中国的价值、中国的气派、中国的风格以及中国的经验如何形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经验的、既不是前现代也不是后现代的第三条道路。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林明杰

图片

百年前,岭南画派和海派艺术家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推动了中国的艺术发展与艺术进步、文明进步、思想进步;百年后,这个展在今天这个巨大的技术革命时代中举办,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回望百年历史,更能从历史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谈剧目

艺术理念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激荡

文化周期间,7台14场原创舞台剧目在上海多个场馆集中上演,涵盖舞剧、粤剧、话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均为粤港澳大湾区近年的原创精品,尽显湾区文艺的多元共生与融合创新。南都娱乐对话主创代表,揭秘相关剧目的创作历程、与非遗等元素的跨界融合以及岭南文化的展示等。

一级演员、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芭蕾舞剧《家园》制作人/艺术总监 邹罡

960x1366_68f9c654eb70a.jpg?X-Amz-Content

本次《家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展演剧目走进上海,令这座城市成为这部新作走出广府,踏上国际国内巡演之路的第一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最值得关注的在于其文化融合的创新性、艺术表达的沉浸性以及情感共鸣,我们希望以芭蕾为媒,构建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既通过技术创新与美学突破展现艺术高度,又以情感共鸣强化文化归属感,最终实现湾区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期许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向国际观众传递大湾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精神,助力文化“走出去”,最终实现岭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当代杂技舞蹈剧场《站台》总导演/概念/编舞 江雄

853x1280_68f9c7194967b.jpg?X-Amz-Content

《站台》能够代表大湾区登陆上海,核心在于作品蕴含的“流动基因”——正如大湾区每日有无数人穿梭于广佛、往来于深港,更走向全国与世界,这片土地始终站在探索前沿,勇于传递先锋性的艺术表达。

另一方面,此次能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七部舞台剧目来到上海演出,对团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肯定。这部戏确实很适合在上海演,因为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说它很国际化,我觉得我们这部戏是登得上大雅舞台的。

舞剧《英歌》总编导 钱鑫、王思思

1280x1920_68f9e6f72ee3c.jpg?X-Amz-Conten

钱鑫

1000x1544_68f9e6f731146.jpg?X-Amz-Conten

王思思

《英歌》今年已完成60多场巡演。这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这个平台汇聚了众多国际艺术家与演出团体,我们希望能与全球舞台创作者展开深度对话——无论是创作手法、艺术观念,还是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都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使命。

上海是一座兼具包容性与审美力的城市,各种思想与思潮在此交融。因此,像《英歌》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在此上演,不仅是交流,更是一种碰撞——是艺术观念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激荡。

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林凯彬

图片

本次粤剧《双绣缘》的沪上展演,就是岭南绣娘在上海舞台上绣出的一幅大湾区与长三角文化交流的绚丽画卷,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重构“传统”,以年轻群体更易接受的舞台语汇和表达方式,重建起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的连接。

粤剧《双绣缘》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州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李嘉宜

2551x3827_68f9c75607595.jpeg?X-Amz-Conte

这是广州粤剧院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粤剧的代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界的代表,感觉非常激动,也满心欢喜。主创团队全员上下“铆着一股劲”准备开幕演出,展示广东粤剧的实力。我们希望通过《双绣缘》讲好中国故事,因为粤剧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剧种,或只代表粤语,而且是中国的声音。我知道上海有不少观众是喜欢粤语,对粤剧也很有情怀,这次来到上海,希望《双绣缘》能被更多上海观众所认识。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泽然 钟欣 李春花 余晓宇 丁慧峰 周佩文 朱蓉婷 朱可轩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林经武 朱俊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