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容下几万人的体育场里找座位找到怀疑人生?散场时跟着人潮晕头转向但就是找不到离地铁最近的那个入口?当你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时,那个不远处的志愿者,便成了你求助的“移动导航”——以往在大型赛场中,带着观众找座位是志愿者们的重要工作。如今,在十五运会的部分会场,AR导航导览系统已经代替了志愿者,成为观众的新“向导”。
除此之外,还有“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守护电网安全,数字人志愿者提供24小时智能服务,L4级自动驾驶穿梭于城市保障赛事出行……科技正以多元形态深度融入十五运会志愿服务,为这场体育盛会注入创新活力。
南都N视频记者观察发现,浓厚的科技色彩、新就业群体的参与、城市间的志愿服务联动,已成为此次十五运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特点。在这个大湾区融合的宏大舞台之上,志愿服务的湾区协同,不仅赋能赛事,亦已成为城市间互动融合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志愿服务融入科技元素
推动城市文明迈向新高度
打开手机的“全运广州”小程序,点击“场馆导航”选项,选择自己所在的场馆,输入自己座位所在的区域,随后,就跟随AR导航导览系统来到了自己的座位附近——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探营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提前体验了这一“高科技志愿者”的服务。
AR导航导览系统已经代替了志愿者,成为观众的新“向导”。
参与广东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AR导航导览系统建设的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AR导航导览系统是精准到米级的室内导航,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或洗手间,弥补了在大型建筑物内导航“最后一百米”的空白。
类似AR导航导览系统的高科技志愿服务不仅出现在比赛现场,主新闻中心内也随处可见。对于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注册媒体记者来说,主新闻中心是重要的工作场所,更是赛时的“家”。据了解,此次十五运会主新闻中心引入数字人志愿者、AI眼镜、迎宾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为媒体记者提供智能引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多声道音频技术首次应用于大型赛事,可辅助志愿者与媒体快速获取赛事信息。
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改造内场效果图。
这些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幅提升了此次十五运会志愿服务响应的速度和精准度。不过,高科技志愿服务的出现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无论是对于整个志愿服务体系的设计,还是对于现场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过去,志愿服务多侧重于秩序维护、引导等基础性工作。而科技的“加持”在为志愿服务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考验着志愿者是否能熟练使用数字化设备,是否具有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终身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子善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种“专业化”趋势,并非取代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而是对其的深化和赋能。“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未来图景:城市的文明程度,将不再仅仅由‘有多少人愿意参与’来衡量,更由‘有多少人能够专业地参与’来定义。”周子善认为,这最终会将城市的文明参与推向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具影响力的新高度。
新就业群体助力十五运会
成为志愿服务亮丽风景线
搬运物资、指引方向、提供后勤……由广佛顺丰志愿服务队组成的生力军,用最快的响应和最专业的服务,为体育盛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勤屏障。
今年8月4日到19日,整整16天,该志愿服务队每日均派出20名志愿者,驻守在广州的机场、高铁站。
“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我们愿以行动传递温暖、彰显担当,为举办一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体育盛会贡献一份力量。”服务队副队长侯建男介绍,自2020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的足迹已从广佛延伸至肇庆、清远、韶关。
快递小哥正在搬运、配送物资。南都资料图
与这支志愿服务队一样为十五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的,还有众多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参与十五运会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东全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1180万人。
9月8日,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发布了“关于号召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呼吁广大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朋友一起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
同样在今年9月,“粤新志愿行 共助十五运”新就业群体助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州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举行,10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伍接受授旗,领取志愿服务宣传物料包。
“新就业群体可以方便、快捷地在交通枢纽、赛事场馆周边等区域提供服务,同时在城市大街小巷中流动宣传体育文化,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一支重要的志愿服务力量。”活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广州市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如运祺行志愿队队长方鸥认为,广大新就业群体应从自身工作和身边事做起,把车厢营造成宣传城市特色的“会客厅”,将城市的好客和温暖,通过一份份外卖和快递,传递到每一个人手中,为来参与盛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游客提供暖心服务。
“我们的骑手不仅是美食的传递者,更是城市温暖的守护者。”美团广东公共事务总经理高淦表示,接下来将聚焦赛事服务,引导骑手充分发挥“流动快、联系广、路线熟、情况明”的行业优势,做好“平安协管员”,担好“文明宣传员”,当好“流动网格员”,深度参与各项志愿服务,为赛事期间的城市增光添彩。
大湾区各地协同服务
标准化与个性化相融合
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国内最高规格综合性运动会,已然成为湾区融合的宏大舞台,而志愿服务的湾区协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互动融合的一次演练。各举办城市如何形成合力,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成为赛会志愿服务的一大课题。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新华社发
城市间的协同,既有标准化又有个性化,是此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的明显特点。“粤港澳三地联动,统一志愿服务主题文化标识,强化业务交流和培训资源共享,设立‘港澳联络助理’志愿服务岗位。”据十五运会省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志愿服务主题文化标识也在各举办城市统一样式、统一使用。通过三地共享培训师资、统一赛会志愿者服装和标识、开展交流互访活动、传播志愿服务文化等,粤港澳三地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得以深化。
“本次全运会的志愿服务,就像是一个‘微缩加速版’的大湾区融合过程。它通过成功办赛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志愿服务的共同实践消除隔阂,志愿精神的共同价值塑造文明,对奋斗时光的共同记忆缔造情感。”周子善认为,这远比任何口号和文件都更有力地告诉三地人民,特别是青年:我们不仅可以坐下来谈合作,更可以站起来干成事;我们虽有不同,但更能互补;我们不仅是邻居,更可以是家人。这正是大湾区“家园意识”和新型区域文明意识最生动的启蒙和最重要的实践。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城市志愿服务站(外观)。南都资料图
协同发展首先从标准化建设破题。2025年6月下旬,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4.7万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已完成通用培训,覆盖17个赛区98所高校。通过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训,确保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基底,同时又注入了举办地的文化灵魂。
为确保赛会志愿服务通用培训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广东省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组建形成305人的师资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会、试讲等活动精心打磨课程,印发培训规范指引和考核题库工作指引,明确了统一课件内容、集中面授等要求,并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开展考试,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检验。
在标准化框架下,大湾区各城市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个性化志愿服务实践,形成“和而不同”的服务格局。
据了解,各地志愿者培训体系与课程设计均融入了一定的地方特色课程。例如在深圳赛区,培训内容除志愿服务基础知识、通用礼仪等课程外,更特别增加了《深圳改革发展历程》《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发展历程》等特色课程,助力志愿者实现“全面进阶”。
广州则根据各校情况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据悉,广州志愿者学院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校一策”管理模式,积极提前与47所高校对接,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通用培训还充分结合广州特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先进经验,打造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赛会志愿者培训“广州模式”。
现如今,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十五运会将会成为大湾区向世界展示形象的“超级窗口”,有效提升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办好这场体育盛会,更好体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体现。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思琦 吴璇
设计:沈淑婷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