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来,受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江南北提前感受到了常年11月甚至12月的寒凉,许多地区甚至经历“断崖式”降温。今年冬天会比以往更冷吗?“冷冬”和“暖冬”又是怎样评判的?
冷空气排队来袭,全国多地气温创新低
10月15日以来,今年下半年最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这股冷空气呈现缓慢渗透南下、持续时间长、降温幅度大等特点。降温过后,大江南北都提前感受到了常年11月甚至12月的寒凉。
在冷空气持续影响下,10月15日至20日期间,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共111个国家站最高气温打破或追平10月中旬最低纪录。
数据显示,过去10天,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偏低1~3℃,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北部和西部偏低4~5℃。
10月17日,游客在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冒雪游览。新华社发(张大巍 摄)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未来一周还有两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其中后一股冷空气实力更强、影响范围更广——
10月25~26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温8℃以上。
10月28~29日,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气温下降4~8℃、局地10℃以上;30~31日,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地区南部的局部地区下降10℃左右。
对于北方多地来说,今后一周最高气温会在波动中维持偏低状态。中央气象台预计,25日至27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将有4~6级风,阵风7~8级,局地9级,上述部分地区伴有4~6℃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
南方升温相对平稳一些,未来几天气温会逐渐回升到常年同期正常水平,江南等地最高气温会回到20℃以上,华南普遍回到25℃以上。
“拉尼娜”即将登场,今年冬天会比往年更冷吗?
国家气候中心还预测,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女”,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当这片东西长上万公里、南北宽上千公里的海域气温低出常年平均值0.5℃时,这片海域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就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它的出现常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例如风、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相对短暂的降温效应。
拉尼娜现象。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冷空气和拉尼娜的接踵而至,也让不少人担心今年冬天会比往年更冷,更有传出“今冬是超级冷冬”的说法。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章大全解释,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并且这些年份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为低温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
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10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黄龙景区迎来今秋第一场降雪。新华社发(孙家鹏摄)
偏冷≠冷冬!“冷冬”“暖冬”到底谁说了算?
通过预测冬季气温的“偏冷”或“偏暖”,就能判定这一年是“冷冬”或“暖冬”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冷冬”“暖冬”是一个气候概念,它表示的是整个冬天整体的气温状况,任何一小段时间内的“冷”或者“暖”,都无法定性为“冷冬”或者“暖冬”。
其次,在气象界,“冷冬”“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不同,是有严格判断标准的。
根据国家标准《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和《GB/T 33675-2017 冷冬等级》,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当年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 (描述序列偏离其平均状况的统计量)来判断,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在单站方面,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反之,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
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1961-2023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单位:℃)。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冷冬还是暖冬,都会出现极端冷/暖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就是那些天气或气候变量值高于(或低于)观测值或统计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一个阈值时的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10%。
比如,在冷冬中,若某段时间气温异常偏高,则形成极端暖事件;在暖冬中,若某段时间气温异常偏低,则形成极端冷事件。
此外,冷冬和寒潮判定要素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年累计寒潮频次和冷暖冬也没有必然联系。冷冬寒潮出现的次数不一定会比暖冬偏多。如1998年和2019年均为强暖冬,寒潮次数均为6次,比强冷冬1983年(3次)、1984年(2次)、1985年(2次)等的寒潮次数均偏多。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罗锐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报社、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技日报、国家应急广播、中国天气网等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