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年间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到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州彩瓷的技艺传承是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鲜活注脚。为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10月23日,由广州市委统战部指导、广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的“穗同心·新阶巨匠 广彩全运——非遗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湾区交响”主题艺术展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广彩全运”为主题,粤、港、澳三地广彩同仁,以广彩为媒,融合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搭配历史图片、创作手稿,实现“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同根同源
穗港澳三地广彩行业渊源深厚
提起广彩,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花瓶、碗碟等日用品。在活动现场,广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非遗行业分会会长陈文敏向南都N视频记者展示了一幅用广彩制作而成的画作。
名为《湾区交响》的作品,由陈文敏和岭南画派画家贺惟宜共同创作而成。木棉花、紫荆花、荷花分别代表广州、香港、澳门,港珠澳大桥串联起三地与全运符号交织,巧妙地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融进广彩的绚丽色彩里。
陈文敏介绍,此次展览以体育为主题,对于艺术家来说,想做的不只是“描绘运动”,更是“阐释精神”。“为了让体操的优雅、跳水的灵动、乒乓的迅捷在瓷面上‘活’起来,艺术家用广彩特有的‘没骨人物’技艺勾勒运动员肌肉的张力,运用提按顿挫,轻重浓淡的技法还原水花的朦胧......”在展览架上,一组以体育运动员为主题的展品十分引人注目,细腻的线条让平面绘画多了几分动感。
据介绍,此次活动还有来自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的艺术家跨城参与,例如香港的同行带来了外销瓷的百年传承经验,让经典纹样在全运主题中焕发新生。
穗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广彩行业同样如此。1926年时,广彩行业首次出现外移,澳门第一间“镇记广彩瓷厂”诞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有40多家彩瓷加工厂,广彩是当时澳门的支柱产业之一。至今仍有艺人生产广彩瓷器。1928年香港第一间“锦华隆广彩瓷厂”开张,并一直延续至今。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有30多家彩瓷加工厂,广彩是当时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广州的彩瓷生产奄奄一息。不少广彩艺人流落香港、澳门。他们的后人,有些至今仍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和欧美,开设广彩瓷庄,从事广彩的进口贸易。
守正创新
让非遗代代传
时代浪潮中,广彩的发展几经波折。2003年广彩业界遭受中东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广彩外销受挫,出口锐减,行业发展一度跌入低谷。正当广彩业日渐式微之时,2008年广彩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广彩业界正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共同传承和发展广彩事业。
陈文敏介绍,“这些年,我们带着广彩走进故宫、走进奥运会、世博会、德国法兰克福等国际博览会,让它被普京总统、阿联酋王子等国际友人收藏,靠的就是‘守正’与‘创新’这两个字。”
广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焕清在开幕仪式上指出,此次艺术展将非遗与体育精神创新融合,集中展示粤港澳三地精美的广彩作品。期待广大艺术家继续将广彩等非遗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精髓,贴近时代脉搏,扎根广州实践,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持续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
本次展览设置“广彩发展史”“全运精神解读”“新阶层艺术家创作故事”三大主题展板,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广彩历史脉络”“全运主题广彩创作思路分享”专题讲座和广彩体验活动,并将对部分新阶层艺术家创作的全运主题广彩作品进行公益预售。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 穗同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