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颖:从“脑中图”到“心中城”,守望珠澳“水脉”35载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5-10-24 15:40
图片

珠海水控集团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数据流动,管网纵横。陈泽颖站在屏幕前,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这些线条,看见水流在城市的血脉中奔涌。

图片

在供水一线默默坚守三十五载,陈泽颖已经成为珠澳“供水活地图”。从1990年踏入洪湾泵站至今,他亲历了珠海从“一个大工地”成长为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珠澳供水从“三个水缸苦苦支撑”到“江库联动、系统智能”的历史跨越。上万次调度决策、数千公里管道铺设,串联起的不仅是他从管道工程施工成长为调度专家的人生轨迹,更是与珠澳供水事业同频共振的“水脉地图”。在阀门启闭间,一个人与一座城、一江水的共生故事,正涓涓流淌。

筑基

从管道工程绘就“供水地图”

“咸潮要来了,提前申请放开水库汛限水位。”“这条管道流速不够,切换备用管线。”在珠海水控集团八楼的调度室内,陈泽颖无需看屏幕,便能下达精准指令。作为珠澳供水调度专家,他脑中印着一张鲜活的“供水地图”。

图片

这张地图的绘制,始于1990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陈泽颖,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结识了洪湾泵站的老站长。“当时珠海就像个大工地,到处在建设。老站长问我想不想做供水工作,我觉得挺新鲜,就答应了。”

回忆往昔,他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初的珠海,完全是个大工地。从洪湾到前山,一路多是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全市没几条像样的马路,更别说高楼。但我们铺的每一根管道,都感觉是在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打基础。”

他的第一站是挂锭角取水口,负责参与咸度探头的研发。“那时用的是286、386的电脑,我学习编程,把探头测到的咸度数据连入系统,这在那时是相当前沿的技术。”这段经历让他与供水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陈泽颖调入供水工程公司。“起初做内业,但看到珠海到处在建设,我更想出去。”他主动申请转向户外工程,走遍了珠海的各个角落。

图片

1997年,他独立负责首个重大项目——为伟创力新建厂区铺设供水管道(珠峰大道供水管线工程)。“当时珠峰大道还没完全通车,那边很荒凉。”团队凭着一股冲劲,克服了三条河道的穿越、一条河道的跨越、岩石爆破开挖段等困难,最终如期通水。此后继续作为项目经理,陆续承接并完成了:南沙湾泵站至南屏水库原水管工程、南屏路口至金鸡路口供水管线工程、广昌泵站至南屏水库原水管线工程(一、二期)、广昌泵站取水头部沉管工程、斗门四镇改水管线工程(二标)等。此外,还抽空帮助其他项目团队完成施工和竣工测量的内、外业务。

“别人看我们是修水管、调水流,但我们自己清楚,这些小事托起了千家万户的静好时光。没有水,什么招商引资、城市建设都谈不上。”陈泽颖道出了供水工作的深层意义。

到2002年,他已积累了十余年管道工程经验。当调度中心向他发出邀请时,他深知肩上的责任——2005年,他正式加入,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攻坚

咸潮逆战守护珠澳生命线

调度中心的工作,远非想象中“坐在屋里看大屏幕”那般轻松。虽然珠江的流量仅次于长江,属第二大河流,但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枯水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流量仅占全年总流量的22%,珠海地处西江的入海口,长达半年的枯水期让咸潮上溯成为珠澳供水的常态化。

“如果上游来水太少,海水就会倒灌进来,逐步侵袭各泵站取水口。”陈泽颖生动地解释。在珠海供水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年代,抗咸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图片

2005至2006年,咸情尤为严重。陈泽颖回忆:“在2006年的部分时间段,我们曾供过咸度超标的水,远超250度的国家标准。不少市民调侃说煮汤都不用放盐,衣服晒干后都泛着白色的盐渍。”那时的供水陷入两难:“要么没水,要么是咸水。”

在最紧张的抗咸时期,陈泽颖和同事们基本天天蹲守在中珠联围的取水口——联石湾水闸等,工作至深夜两点已成家常便饭。“潮汐的规律在夜间为大潮,水闸一开,首先是置换联围内水体,水体合格后,及时抢淡。”日常工作,需要协调中珠联围八个水闸的适时启闭,置换水体和抢抽淡水,经常带好必备的化验仪器及试剂,在现场化验水质,精准判断取水时机。

图片

“如果上游梧州断面的流量小,咸潮就会加剧。”基于长期实践,陈泽颖总结出一套咸潮预判方法。在咸潮来临前,向水务局申请提前解封主城区参与市政供水水库的汛限水位运行,调度中心提前蓄水,为抗咸储备更多“弹药”。

从管道工程到供水调度的转型,陈泽颖认为早期的工程经验为他奠定了坚实基础。“调度本质是管网中水资源的分配,以前做工程积累的知识正好用在调度上。”

尽管如今系统能详尽显示管线信息,他仍习惯凭借多年经验进行操作。“哪条管线连接何处、哪个阀门在何处启闭”,他无需翻阅图纸,便能脱口而出、精准调度。

这种“脑中一张图”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至关重要。他至今仍常去施工现场,了解进度、发现问题。“毕竟我有工程背景,能看出一些端倪,提前规避风险。”

变迁

亲历从“水瓶颈”到“水保障”

更让陈泽颖感触的是,三十五载春秋间,珠澳供水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记忆,本身就是一部珠澳供水的“活历史”。

“记得97年修珠峰大道时,那边还很荒凉。如今已是双向八车道,车水马龙。”他望着窗外,“珠海大桥当年是连接西区的唯一通道,现在洪鹤、香海几条大桥都建起来了,城市的骨架彻底拉开了。”

图片

交通变迁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供水需求巨变。

“我亲眼看着伟创力那样的大厂从无到有,看着高栏港从一片滩涂变成亿吨大港。”陈泽颖说,“每次有新企业落户,我们就得先把水送到。供水管网,就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官。”

回望上世纪90年代初的供水格局,他的记忆清晰如初:“1990年,主要就是竹仙洞、银坑、蛇地坑三个水库。”——这三个总库容约400万立方米的水库,是当年保障澳门供水的主力。而彼时的珠海主城区,仅能依靠库容约1200万立方米的大镜山水库苦苦支撑。

图片

“南屏水库那时未纳入城市供水。”他补充道,言语间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艰辛。当时的水质监测完全依赖人工,他和同事们必须“去现场化验,主要测咸度、氨氮、嗅和味等指标”,所有数据靠手抄记录、人工传递。初期规模都极为有限,管线未连成网,东部和西部的供水格局是独立的。“平岗最初只有3台机组。”他回忆道。在那个基础设施薄弱的年代,整个供水保障体系犹如“一个水库加上三个水缸”,抗风险能力极低。“当时的基础设施确实比较薄弱。”陈泽颖的总结,道出了当年的真实处境。

如今,这幅供水版图已被彻底重绘:

1995年,西城水厂、黄杨泵站、龙井水厂投产,西部供水初具雏形;

2004年、2005年,万山岛、东澳岛水厂相继建成,实现珠海自来水服务全域覆盖;

2006年,“西水东调”一期工程将取水点上移21公里,大幅提升抗咸能力;

2011年,库容4018万立方米的竹银水库建成,成为珠澳“抗咸潮堡垒”;

2019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通水;

2024年,对澳原水供应量再次突破1亿立方米……

12座水厂、7座原水泵站、数千公里管网纵横交错,共同形成了“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水补库、库水调咸、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的珠澳供水一体化大格局。

随着一大批新水库建成,城市拥有了多个坚实的“大水缸”,蓄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取水泵站也历经数轮升级,陈泽颖亲眼见证了平岗泵站的蜕变:“现在有9台水泵,二期又增加了13台。”其取水能力从早期的120万立方米/日,猛增至如今的360万立方米/日,规模翻了三倍。西水东调、竹洲头泵站等关键工程的建设投用,彻底打破了单一依赖本地水源的困局,构建起一张互通互备、多重保障的现代化原水网络。

图片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运营管理。陈泽颖敏锐地指出:“现在人员反而比过去少,因为设备多了,主要依靠电脑系统。”以往靠人工抄录的咸度、水量、氨氮等关键指标,如今通过遍布供水系统的在线仪表实时监测,数据自动、精准回传至调度中心——一张高效、智慧的“水网”已然织就。

“现在的保障率很高了。”陈泽颖欣慰地说。从依靠“人海战术”和手工记录的紧日子,到如今水库泵站星罗棋布、系统智能高效运行的现代化保障体系,车窗外的城市日渐繁华,而地下的供水“生命线”也同样变得前所未有的坚韧、强大且智慧。

传承

心中装着一座城的“水脉”

在调度中心二十年,陈泽颖已从管道工程师成长为调度领域的专家。这些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越是假期,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坚守岗位。家庭与工作难以兼顾,成了他的常态。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家庭与需要深夜抗咸、四处奔波的工作时,这位平日侃侃而谈的“供水活地图”,却显得格外简短朴实,仅以一句“我妈总说我把家当宿舍”轻轻带过,将多年的付出与家人的理解,浓缩在这简单的话语里。

图片

然而,当话题从家庭转向珠澳供水的未来时,那个熟悉的技术专家立刻回归。他几乎不假思索地指出:“目前竹洲头到竹银水库还是单管供水,希望政府早日建成第二根管道。一用一备,珠澳原水供水保障就更稳妥了。此外,西城水厂、乾务水厂、唐家水厂等大水厂扩建工程配套出厂管,也希望尽快建成,保障供水安全。”对于他而言,城市供水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最深的牵挂。

在培养年轻人方面,陈泽颖总说:“要好好跟师傅学。调度工作需要运用到天文地理、潮汐规律和汛期的强降雨、台风的应对等知识,需要长期积累。”他尤其鼓励多去现场:“只有对现场有所了解,才能做好调度工作。”

图片

时光荏苒,早年同事多已退休。陈泽颖也从青丝到白发,见证了珠海从小渔村到现代化海滨城市的蜕变。

“刚工作时骑自行车跑工地,后来开摩托车,现在开工程车。早年珠海夜晚灯光稀疏,现在夜景如此璀璨。”他细数着变化,“这一切都是一点一点发生的,而我们这代人,正是亲历者。”

再过几年,陈泽颖也将告别深爱的供水事业。但他与一代代珠海水务人一样,已将青春与汗水融入特区血脉,化作涓涓清流,滋养着特区,联通着濠江。

在他们的守护下,珠海不仅实现了从“水瓶颈”到“水保障”的历史性跨越,更书写了人与城共同成长的动人篇章——这既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特区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赵雨琪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