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引擎”的激活下,广东城市如何“赛”出新生?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10-24 15:27
图片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一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国内最高规格综合性运动会,到底给举办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道路在延展,街区在焕新,产业在跃升,当体育盛会的聚光灯照亮南粤大地,广东各地正以一场全方位的“城市更新赛跑”迎接十五运会,悄然完成从“面子”到“里子”的华丽转身。

漫步广州珠江两岸,崭新的跑道在脚下蜿蜒铺展,与两岸璀璨的灯火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步入深圳的大街小巷,每一处精心设计的无障碍设施,都在无声地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关怀;穿梭于汕尾的滨海长廊,体育激情与海洋文化碰撞出崭新火花……

一场赛事,如同一剂强力催化剂,正加速推动广东城市从外观面貌到产业内核的深刻变革。这不再是简单的场地准备,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全面升级。

城市“变形记”:从“面子”到“里子”的精致蜕变

随着十五运会的脚步渐近,各举办城市的赛会氛围日渐浓厚。交通站场与公交车身披“全运新装”,宣传海报与标语跃上门户地标、城市干道、户外大屏与灯箱墙面,传递着盛事将至的喜悦。

图片

广州部分公交站场换上“全运皮肤”。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与以往常见的由单一城市承办的模式不同,本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这一转变,也正是展现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从“单城扩张”迈向“区域融合”的生动窗口。

办赛事,更是办城市。从六运会到九运会,再到如今的十五运会,每一次体育盛会都是广东城市能级跃升的契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广东早已过了“靠新地标撑场面”的阶段。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广东各地已开始了一场比以往更细腻、更深入的城市“质的提升”。

备战十五运会的过程中,各举办城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历史街区再现风华,城市公园焕发新颜,门户节点精心雕琢,交通堵点逐一疏通,一个更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环境正悄然成型。

作为一座底蕴深厚的“老牌赛会城市”,广州秉持“不建新地标、专注微改造”的办赛理念,全市铺开8大类291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昔日被遗忘的街角巷尾,转身成为精巧的“口袋公园”;约34公里的夜景灯光工程改造,将新中轴线与珠江夜游的美景绵延舒展;静待盛放的簕杜鹃,已悄然将整座城市织入明媚花海。

图片

珠江沿岸新建的滨水跑道。

深圳着力打造“滨海滨水蓝带”,前海桂湾段滨海岸线焕新升级,未来将呈现270°观海平台、星光夜市、亲子戏水区与荧光跑道等。与此同时,深圳还通过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传递城市温情,百余名无障碍督导员化身“城市医生”,对全市重点区域展开“毫米级扫描”,精准守护残障人士出行。此外,“无废全运”理念也贯穿赛事全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低碳管理体系。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也在这场“变形记”里走出了自己的节奏。汕尾启动多个风貌提升项目,如今驱车红海湾大道,护栏如新、绿植成景,三角梅与棕榈树勾勒出迷人的滨海长廊。湛江通过改造主干道盲道系统、更新防腐蚀公交站台、建设口袋公园等加速民生设施迭代升级。云浮则从城市“门户”绿化入手,推进道路升级与社区畅通,拆违建、迁管线、建公园、通“断头路”,让市民出行更舒心。

另一方面,各城市借此契机加大了基础设施“上新”。汕头海滨路东延工程让内海湾滨海走廊如丝带般舒展,新高铁站构筑起城市迎宾新门户,“内联外通”的铁路网加速织就。清远推动长隆度假区、广清城际北延线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体育+文旅+交通”融合发展格局。茂名新城以赛事为支点,推动交通先行与生态联结,将原本松散隔断的共青河片区、高铁片区、茂东片区等紧密连接起来,实现从“功能补位”到“品质引领”的跃升。

以赛促产:赛事经济赋能产业升级

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亦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借赛事东风,广东各地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依托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平台,东莞不仅呈现了精彩赛事,更实现了“东莞制造”品牌价值的整体跃升。在残特奥会三人制聋人篮球赛场,由东莞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康复设备和信息无障碍技术产品集中亮相,彰显了其硬核科技实力。

东莞还借助赛事进一步打响了“潮玩之都”的名气。本届全运会上,东莞有三家企业凭借卓越的设计与供应链实力,拿下了十五运会潮玩品类的官方特许生产权。其中,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巧妙融入岭南醒狮元素,设计出兼具运动精神与地方特色的硅胶毛绒挂件。

图片

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的十五运会主题潮玩。图源:东莞市石排镇人民政府

与此同时,“佛山制造”也借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平台,展示了新兴产业成果。其中,由佛山企业研发的“脑控”轮椅、全地形无障碍轮椅等产品惊艳亮相残特奥会自行车赛现场。此外,南海区在举办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期间,专门设置了“氢能产业展区”,集中展示氢能游艇、氢能自行车、氢能接驳车等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前沿应用成果。

肇庆则通过主动承办大型赛事,积极培育“体育+”新业态,以赛事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乡消费、提升城市影响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肇庆市新引进制造业项目273个。如今,在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仅肇庆高新区就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超70家,涵盖汽车后市场、产业链配套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领域。同时,肇庆高新区还吸引了威耐体育、库旺运动等企业落户。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体育盛会,不仅展示了“广东制造”的雄厚实力,也凸显了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

作为“科创之城”,深圳将整个赛事变成了前沿科技的盛大秀场。从遍布赛场及重点道路周边的噪声与扬尘监测设备构成的“环境天眼”,到智能机器人、AI创制设备、自动驾驶、前沿助残装备等“黑科技”产品的展示,科技元素无处不在。尤为亮眼的是,深圳还搭建起了以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一图感知、一键调度、一网统管、一屏统览”的“四个一”全时空指挥体系,这个系统不仅保障赛事高效运行,更将在赛后融入城市肌理,持续赋能精细化管理。

文旅融合:赛事流量变旅游“留量”

赛事带来流量,流量转为“留量”。十五运会的到来,为广东文旅注入一股鲜活而持久的新动力。各地市纷纷打出“体育+文旅”组合拳,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旅游热度,带来城市文旅产业的新跨跃。

图片

广东推出“跟着喜洋洋乐融融游广东”活动。图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珠海围绕“天空、大桥、海洋、运动、科技、乡村”凸显城市文旅体融合新亮点,串联港珠澳大桥、情侣路、横琴长隆等标志性资源,实现“参赛即旅游”的转化效应。

汕头在群众赛事举办期间,推出“潮・湃”文旅时尚周、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为远道而来的球迷与游客奉上一场覆盖全城、味觉与视觉双线并行的“赛事+文化”盛宴。

图片

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表演。图源:新华社

江门不仅巧妙串联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小鸟天堂等优质资源,构建“观赛—打卡—消费”完整体验链,更以承办山地自行车赛事为契机,依托西江、潭江、大雁山、圭峰山等自然本底,规划设计多条融合侨乡文化、岭南风情与山水意趣的精品骑游路线,全力打造大湾区山地自行车户外运动目的地。

清远推出“食趣寻春游”“人文研趣游”“潮玩野趣游”等主题线路,将观赛人潮引向深度体验。线路中还巧妙融入当地“五大百亿农业产品”,助推农文旅有机融合。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清远累计接待游客11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与26.13%,正是“流量”变“留量”的最佳印证。

湛江,一座动感十足的体育之城,更以“三鲜三美”——空气鲜、水质鲜、物产鲜,城乡美、自然美、文化美,塑造出宜居宜游的“鲜美之城”,不仅将网龙舞、醒狮、傩舞等非遗项目带进赛场,更策划“全运之旅”精品线路,融合滨海风情、地道美食与红色文化,为游客带来层次丰富的湛江体验。

阳江则践行“一场比赛就是一次文化深度游”理念,推出非遗集市、夜光风筝嘉年华、醒狮街舞表演,彰显文化厚度;南海开渔季、渔家大宴、渔家婚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滨海民俗;沙滩音乐节、世界模特大赛增添时尚气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持续点燃城市的活力与热情。

从城市风貌提升,到产业升级,再到旅游热度,十五运会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体育赛事,它如同一个支点,撬动了广东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从单一城市的规模扩张转向城市群功能优化,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协同提升。当比赛的哨声响起,广东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届卓越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区域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生动缩影。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吴璇

设计:沈淑婷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