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25年度责任中国ESG盛典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以“商业向上,碳索不止”为主题,聚焦企业“质跃未来”“科技向善”“绿色同行”三大创新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为国内ESG的发展建言献策。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总监李晓真以“提升有助决策的ESG信息披露,助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首先从全球视角介绍了全球气候目标,指出全球平均75%左右的企业碳排放来自供应链碳排放,企业的上游(生产、供应等)与下游(销售、使用等)环节的减排均面临挑战,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更快的资金支持,落实气候目标的实现。
在国家政策层面,李晓真首先介绍了中国的“碳双控”政策发展历程,指出中国能耗双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向碳双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的政策转变,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核心制度变革。“十五五”将是全面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国家、省、地市三级碳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坚实的基础保障。李晓真通过介绍国际排放因子数据库进展,指出建立覆盖面广、适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并配备常态化、规范化的排放因子测算及数据库更新机制,是支持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等各级主体开展碳排放核算、实现高质量的气候信息披露和气候风险管理的基础。
据了解,今年1月,第一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已正式上线运行,该因子库作为中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而随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气候科学的进展,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2022年联合发起了自GHG Protocol发布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更新工作,为企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提供更完善更科学的指导。
与此同时,企业在绿色低碳的探索与实践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为赋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碳账户平台应运而生。
据了解,企业碳账户平台将碳相关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评级结果,为金融机构提供简单易懂的“语言”,用于评估和比较同一行业内各公司的排放表现,从而有助于金融机构在可持续融资方面做出高效决策。据李晓真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9个省市落地了企业碳账户平台,包括广东、浙江、山东等。
“随着排放源范围和数据覆盖的逐步完善,未来,企业碳账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获取效率及准确性,帮助银行制定差异化信贷产品,还有望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碳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李晓真表示,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平台内嵌的碳核算模型有效降低了碳核算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负担,解决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温室气体核算能力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融资获取途径。此外,企业碳账户平台模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备推广潜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面临绿色经济增长和转型压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践经验可提供参考借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