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在广州举办责任中国2025年度ESG落地论坛,活动现场,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辛斌在分享中表示,当下,全球ESG披露政策呈现强制性、简化性的趋势,而国内监管趋严,A股ESG披露政策指引逐渐完善,“ESG的话题很火,在我们看来,企业要做好ESG,最重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践行好ESG,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做得好;二是讲好ESG故事,不仅要做得好,也要讲得好”。
国内上市公司ESG报告鉴证率不足10%
供应链绿色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具体看国内的情况,数据显示,2022—2024年,国内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由36.16%提升至46.09%,其中强制披露主体和自愿披露主体的披露率也逐年提升。不过,上市公司ESG报告的鉴证率不足10%。
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供应链的绿色转型是关键。辛斌表示,绿色供应链正在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中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起步较晚,但日益成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全球来看,链主企业对于供应商ESG实践与披露要求不断提升,如亚马逊、联想、华为、苹果等大型国际公司提出具有行业深刻影响力的负责任采购政策。从区域来看,欧美品牌较早开展供应链环境管理,总体表现领先,日韩多个品牌表现逐步提升,而大中华区企业绿色转型起步较晚,多数企业仍待提升。
辛斌提及,有资料显示,相比于公共事业、石油天然气等领域,金融服务、食物与饮品、银行、通信、零售、汽车、科技、医疗等领域更通过供应链间接影响环境,因此,大部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供应链传导的,而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缺乏抓手。
ESG信披质量有待加强
建议企业严格遵守国际准则要求
辛斌表示,ESG作为非财务指标,其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待加强。首先,ESG披露面临选择性披露与“漂绿”风险的情况,部分企业存在未经验证的“选择性披露”,只呈现对自身有利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而隐瞒或淡化负面信息,导致“漂绿”问题,误导利益相关方;
其次,可能缺乏量化指标与数据支撑,很多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定性描述多,定量数据少,例如在阐述节能减排成果时,未给出具体的能源消耗降低数值、碳减排量等。辛斌表示,没有量化指标,难以准确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降低了报告的可信度和决策有用性。
再者,ESG信披重要性评估不足,辛斌称,2024年度,在2481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中,仅26.24%(651家)开展了双重重要性评估工作。部分企业未能准确识别对自身和利益相关方真正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导致披露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各方关注重点。
他提到,企业在做好ESG方面应严格遵守国际准则要求,反“漂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选择鉴证参考的标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