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颁“国字号”:大鹏户外运动的“下半场”考验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0-26 23:21

10月24日,深圳大鹏半岛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这无疑是对深圳长期践行“两山”理论、整合山海资源的阶段性认可。然而,从媒体观察的角度看,这份“国字号”殊荣,与其说是一张“毕业证”,不如说是一声“发令枪”——它标志着大鹏乃至深圳的户外运动发展,正式从资源禀赋的“上半场”,迈向精细化治理与可持续运营的“下半场”

图片

“硬件”趋于完备,“软件”治理面临大考

通读这份成绩单,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海陆空”全覆盖的立体运动网络:从125公里的海岸线到超77%的森林覆盖率,从257公里的生态绿道到三大游艇会和低空空域。深圳在“硬件”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然而,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软件”——即服务、安全和体验上。

原文中提到了大鹏在全国率先推出《户外运动安全白皮书》,提出了“资源分区管控、运动分级管理”的理念。这体现了治理的前瞻性,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随着地铁8号线三期、深惠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大鹏半岛的可达性将发生质的飞跃。可以预见,未来的大鹏将不再仅仅是资深“驴友”的目的地,而将迎来海量的、更多元化的普通市民和游客。“流量”的激增,将对这套“分区管控”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在高密度人流下保障安全?如何平衡专业赛事(如“中国杯”)与大众休闲(如沙滩跑)对同一片海域、山地的使用权?如何避免“中国最美海岸线”在涌入的人潮中不堪重负?这是大鹏必须直面的“软件”大考。

从“天赋异禀”到“产业活力”的路径依赖

大鹏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天赋山海”的生态基底。但一个“高质量”的目的地,绝不能只依赖老天赏饭。材料显示,大鹏正通过“赛事为媒”来释放产业活力,每年吸引超800万人次参与。

这里的观察点在于:如何实现从“吸引人来”到“让人消费”再到“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来看,“中国杯”帆船赛和环大鹏100越野赛等国际赛事,成功提升了大鹏的“国际范”和专业度。而海上龙舟赛、登山节等则保证了“群众性”和烟火气。这是一个“高低搭配”的合理布局。

但挑战在于产业的纵深。这些赛事带来的“流量”是否有效转化为了本地的“留量”和“消费增量”?除了门票、住宿和餐饮,深圳是否培育出了更具附加值的户外运动服务业态?例如,专业的运动培训、康复、装备租赁与维护、体育金融保险等。

如果赛事仅仅是赛事,游客仅仅是游客,那么产业的活力就只是“过路经济”。大鹏的“下半场”,需要推动户外运动从单一的文旅观光,向更复杂的体育服务产业链条延伸。

“发展”与“保护”的永恒博弈

这是所有生态型目的地的核心命题。大鹏作为深圳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生态本底是其一切价值的源头。

材料中提到,德国途易、地中海俱乐部等国际品牌酒店相继落户,这无疑会提升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上限。但同时,大型项目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地铁)和持续涌入的人流,都将是悬在生态红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保持一类、空气质量连续11年全市最优——这些引以为傲的“生态资本”极其脆弱。

因此,此次入选“国字号”,更像是一次提醒:大鹏未来的发展,必须是在严格的生态承载力框架内进行。深圳需要拿出一套比《户外运动安全白皮书》更为严苛和智能的“生态负荷管理方案”。例如,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人流和环境指标,动态调整热门区域的开放和预约;例如,强制推行“无痕山林”的环保理念,并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

荣膺“国字号”,是对大鹏“硬件”建设的肯定,更是对其“软件”治理的期许。深圳向来以“先行示范”为己任,这一次,市场和公众期待的,是一个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在“极限挑战”与“生态保护”之间,在“大众流量”与“专业品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深圳方案”。

大鹏的“下半场”,关乎的不仅是一个区域的文旅产业升级,更是超大城市如何与珍稀自然资源和谐共生这一时代命题的答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