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老师抓拍不戴头盔者当教材,宝安破题“头等大事”

南都N视频APP · 拌面酱
原创2025-10-27 05:36
图片

2025年10月27日南方都市报深圳叠B01版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唐人咏松,道尽成长之不易。而在现代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平安成长,同样需要一场润物无声的持久接力。面对“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这个大课题,深圳宝安区正尝试通过“校家社”三方联动机制,寻找破解之道。其破题的关键,从“头等大事”,一顶小小的安全头盔开始。

10月22日午间,一场秋雨突袭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学校的校门口,五颜六色的头盔和雨披,汇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辆接送孩子的白色电动车刚停稳,一位妈妈迅速递过头盔,男孩动作麻利地戴上,跨上后座,母子俩撑开一把大伞,融入了雨中。不远处,一位老师正弯着腰,细心地帮一个低年级的学生系好头盔的卡扣,还不忘叮嘱几句。几米开外,穿着醒目反光背心的交通辅警,冒着雨,不停地挥舞着手臂,引导着过往车辆。

福海街道桥头学校

从“耳边风”到“心上事”

望着眼前这道雨中的风景线,桥头学校党总支书记陆春深有感触。“过去,安全教育说了千百遍,但还是有家长当成‘耳边风’”。陆春坦言,“如今井然有序地转变,其实是打赢了一场始于校园的观念‘拔河’。”改变,始于桥头学校将“主阵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通安全专题家长会,一份由家委会发出的言辞恳切的倡议书,一次让家长亲身体验的交通劝导志愿行动,一句句孩子们带回家的“爸爸妈妈,请戴头盔”的相互提醒——这套被总结为“四个一”的组合拳,将安全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家庭。桥头学校将管理的触角不断向前延伸,学校的值班行政和安全主任,成了校门口最严格的“街拍摄影师”,对未佩戴头盔的家长和学生进行抓拍。记者在学校周边走访时,一辆白色电动车迎面而来,一个妈妈驾驶着车,车前坐着一个穿蓝色上衣的小男孩,被一块透明的小挡风板护着。两人均未佩戴头盔,只有一个头盔挂在车头一侧。据校方介绍,如果被拍到,这些交通违法行为将在班级里面进行安全通报提醒,作为班级交通安全教育的“教材”,并纳入学校“荣耀班”班级考核。

这种渗透式的管理效果如何?康女士的感受或许最具代表性。“现在每天接送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拿上头盔再出门,我不记得,孩子也会记得。”她坦言,这并非一直如此。“以前有时候也图省事,没戴。是什么促成了改变?是学校和社区无处不在地宣传和提醒,安全意识真的提升了。”对女儿小语而言,这个过程更加清晰:“我们学校每天早上都有值班老师在门口督促戴头盔,还会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来教育我们。”她想了想又补充道,“戴头盔非常重要,遇到意外能直接保护头部,关键时候真的能保命。所以,我和妈妈都觉得这是出门必须做的事。”

从“耳边风”到“心上事”,再到母女间的默契,正是学校精耕细作的成果。而校门口定时响起的“大声公”喇叭,循环播放着交通法规,则时刻提醒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从“接送者”到“守护人”

“以前总觉得戴头盔麻烦,自己参加了护学岗,才真正意识到危险就在一瞬间。”一位家长义工王女士一边疏导车辆,一边感慨。角色的转换,让她对交通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桥头学校成立的“交通护学岗”,正是撬动家长深度参与的支点。家长们穿上红马甲,从单纯的“接送者”变身为校园安全的“守护人”。他们引导车辆通行,护送孩子走过斑马线,提醒着每一位忘戴头盔的街坊邻里:“这小小的头盔,可是咱们和孩子的‘保护伞’啊!”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交通法规化身为切身的责任与关爱。这道由父母筑起的“第一岗”,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固的防线。

多部门织密立体“防护网”

校园周边的治理,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来自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便是那条让安全之路得以无限延伸的坦途。在桥头学校周边,昔日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不见了踪影,乱停乱放的车辆也得到了有效规整。这背后,是福海街道公共服务办、交安委办、执法队、社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化成果。他们如同城市“啄木鸟”,清除着校园周边的每一个安全隐患和卫生死角,让学校周边的路网微循环愈发畅通。最令人称道的,是来自社区企业的反哺。2025年8月,桥头股份合作公司捐建的风雨长廊拔地而起,为孩子们遮蔽风雨。34个新加装的防撞柱,守护着校门口的安全边界。这一举措带来的不仅是空间的优化,更是社会责任感的生动体现,它让协同治理的“防护网”从无形变得有形,从柔软变得坚硬。

宝安实验学校

班级群1个多月“头盔”出现16次

守护的乐章,正在宝安的校园间同频共振。不同的学校,正以各自的节拍,演绎着同一首关于安全的旋律。

10月22日的傍晚,缠缠不休的秋雨,织进了宝安中心区拥挤的晚高峰。在宝安实验学校门口,大部分骑着电动车的家长,与后座的孩子戴着头盔,身披各色雨衣,在车流中安静地等待或缓行,雨幕之下,一顶顶头盔构成了最坚实的防线。

“这里的家长戴头盔的意识挺强啊。”记者和身边一位正在等孩子的父亲攀谈起来。他顺手举起了手机,“你看看我们老师是怎么‘轰炸’的。”“请您和孩子务必佩戴好头盔。”在一位家长展示的班级微信截图中,记者看到,从9月到10月,关于头盔的提醒,夹杂在返校安排甚至“男生剪头发”的通知之间,被反复强调。另一张聊天记录的搜索页显示,仅“头盔”一词,就出现了16次之多。“学校和老师确实是天天讲,各种形式地讲。”一位正在等候孩子的父亲坦言,他指了指自己和车上备用的儿童头盔,“听多了,不做都觉得不好意思。就像一个‘闹钟’,比交警罚款还管用。”学校的努力,如“滴水穿石”,通过高频次、多场景的持续“轰炸”,将看似琐碎的“唠叨”,构建了整个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它让佩戴头盔这件事,从一道交通法规,逐渐内化为一种师生、亲子间的共同约定。

拥有170多名在岗成员的家长义工队

尽管学校的鼓点敲得密集,但在从“知道”到“做到”之间,仍有很多家长抱着“侥幸”与“图方便”的心态。记者在现场的半小时内观察到,绝大多数家长都遵守了规定,但仍有一些骑行者,或自己不戴,或只给孩子戴。街角处,有两位老人接连骑车经过,后座的孩子都没有戴头盔。当记者上前询问为何不戴头盔时,他们的理由不是“出门太急了,忘记了”,就是“就几步路,想着没事。”

这种“知易行难”的心态,是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破局的力量,也正在家长群体中孕育。记者在宝安实验学校门口最繁忙的几个路口,看到几位身穿红马甲的家长义工,手持小红旗,正在雨中疏导交通,也会提醒戴头盔。一位爸爸匆匆将孩子抱上后座,自己戴好了头盔,却忘了给孩子戴上,正要启动车辆。旁边一位“红马甲”快步上前,用手中的小红旗轻轻挡了一下车头,提醒孩子的头盔还没戴。“平时站在交通岗就来不及劝,如果站在校门口,看到停靠的电动车就会提醒。”义工江江的两个孩子都在宝安实验学校就读,从大儿子读书开始,她就加入了义工队,“我们这支义工队,从2011年算起到现在,有14个年头了”。这支目前拥有170多名在岗成员的队伍,早已成为宝安实验学校的一张名片。江江介绍道,每天清晨与傍晚,这些“红马甲”便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及周边的各大交通路口。一次次引导旗的挥舞,一句句不同乡音的“不要逆行”,“请戴好头盔”,被织成一张细密的安全网,为每一个匆忙的早晚高峰筑起安全线。

观察

一场从“头”开始的守护接力


从一顶小小的头盔出发,宝安区探索出的“校家社”三方联动治理模式,为破解超大城市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这一复杂课题,提供了一份“宝安答案”。为推动联动治理模式落地见效,宝安区教育局牵头制订专项行动方案,整合宣传、住建、交警、街道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构建起高效的联动治理格局。

为了将理念的火种落地为行动的星光,宝安区教育局推行“清单化”管理,将要求细化为14项具体措施,并辅以“视频巡查+实地检查”与警示约谈等闭环管理机制,形成从部署、执行到督导、整改的管理闭环,有效破解学生交通安全难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整体头盔佩戴率已提升至82.1%,将一顶头盔的“小切口”,做成了守护民生安全的“大文章”。

当学校、家庭、社会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小小的头盔便承载起沉甸甸的守护,正如那棵历经风雨的松树,在润物无声的持久接力中,每一个孩子的平安成长之路,正被铺设得愈发坚实、宽广。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李斌

记者:潘莹瑜

摄影:刘有志

设计:邓诗君

图片

编辑:李斌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