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吉祥物原型即将亮相大银幕!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珠海举行首场试映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10-26 23:17

十五运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原型中华白海豚即将亮相全国影院!

10月26日,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题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进行首场试映,并计划于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登陆全国院线。

w640

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传媒集团联合摄制,知名导演闫东担纲总导演。摄制组历时六年,行程3600海里,跨越多个国家进行拍摄,累计素材超千小时。

六年磨一剑打造精品

据了解,《中华白海豚》全片时长82分钟,历时六年精心制作。影片以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和粤港澳三地合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时代背景,围绕名为“珠珠”的白海豚的归家之路展开叙述。通过摄制组与科研人员追踪其迁徙路径的视角,影片真实呈现了这一珍稀物种因大桥建设暂别家园、又几经周折重返故地的动人故事。

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级别。它们的演化历史可追溯至约6000万年前,堪称地球生命的“活化石”。在中国东南沿海,它们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妈祖鱼”,被视为平安的守护者。其身影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海洋文化与共同记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然而,这一跨越6000万年的古老物种目前全球仅存约6000头,其中中国海域约有4500头,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江口、韩江口、雷州半岛以东海域,以及海南三亚、广西北部湾、福建、台湾西部海域。珠江口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生活着约2000头个体。

w640

影片上映正值十五运会这一体育赛事引发全民关注之际,不仅带领观众探寻中华白海豚的演化历程与生存现状,更透过其命运变迁,传递出十五运会所弘扬的运动激情与生命活力,展现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守护家园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十年前,我们在拍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的时候,大雨中突然看到跃出海面的中华白海豚,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时候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给这个物种拍一个片子。”闫东介绍,历时六年打磨,《中华白海豚》成了一场关于生命敬畏与生态坚守的漫长对话。

影片秉持权威性、科普性、生动性、国际性的创作原则。为真实记录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摄制组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等多家机构支持下,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完成上百次的海上拍摄,累计行程超过3600海里,采访了21位科学家与17位保护工作者,积累超千小时珍贵影像素材。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奥秘

为捕捉中华白海豚如精灵般的灵动姿态,影片运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重型陀螺稳像平台,在海上实现86倍变焦、4K每秒400帧的高速稳定拍摄,这项技术能定格白海豚跃出水面的精彩瞬间,精准捕捉其眼神、体态和跃姿等细节,更记录下“船首乘浪”等难得一见的画面。

“想要在海上锁定行踪不定的白海豚并不简单,我们团队的摄影师必须接力式跟踪拍摄,甚至是夜里我们也在不断搜寻着,拍摄了很多他们跃出海上的各种瞬间,幸运的是我们也精心追踪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等少见画面。”闫东笑着分享道。

此外影片中,录制团队还采集了白海豚交流互动与嬉戏时的声音,将其与解说、配乐及海洋环境音效有机融合,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引领观众沉浸式走近这群“海洋中的歌唱家”。

在讲述白海豚的故事的同时,影片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理。影片通过“珠珠”的故事线,串联起中国科学家李松海、潘文石、林文治、王克雄、祝茜、吴玉萍,以及苏格兰科学家布莲思、美国科学家杰弗逊等中外科研工作者的保护实践。他们是“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践行者,也成为影片叙事中的“人文脊梁”。

《中华白海豚》融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以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不仅向世界展示白海豚这一独特物种,更讲述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中守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希望这部82分钟的视觉史诗,能让观众记住的不仅是中华白海豚的可爱形象,更是其背后所承载的生命韧性,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承担的责任。”闫东说。

来源:南方+

编辑:杨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