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如今深圳的小学生
每天用的笔居然能帮老师“盯”作业
走进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龙华区教科院附小)五年级数学课堂,学生们手里攥着一支神奇的笔,外观和普通圆珠笔没什么两样,仔细一看笔尖上居然“长”了个微型摄像头。有了这个学习神器,刚练过的习题“秒传”进管理系统,作业中的错题被扒得明明白白,爸爸妈妈在家里也能随时查看孩子的学习动态。
这支笔尖藏着“智慧眼”的神器有多好用?
它究竟长什么样?
老师如何用这支笔帮贪玩的学生收心?
奥一新闻“校长治校”专题栏目
“AI教育未来式”
本期带您走进龙华区教科院附小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支智能笔的“黑科技密码”
书写习惯不变
学习体验升级
学生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写字用的笔,笔下的预习、练习、作业、考试、错题……堪称集中呈现学情的“全息报告”。试想一下,若能把笔端的学习记录“一网打尽”,是不是就更能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龙华区教科院附小的“AI精准辅助作业项目”,不改变学生的纸笔使用习惯,让学习体验有了新升级。
“它跟平时的笔长得差不多,但藏着高科技,用起来也更方便。”“老师和家长都能在云端看到我们的作业。”该校六(1)班朱懿心、蔡沂彤同学向记者分享了“AI精准辅助作业”项目的使用体验。记者观察课堂发现,学生打开桌面的智能笔盒,拿出智能点阵笔在点阵纸上书写,整个过程和平时完成作业没什么两样,而海量学习数据已在笔尖纸端悄悄存档。
看到我们好奇的样子,AI精准辅助作业项目负责人于文字向我们揭秘了这背后的工作原理,奥秘原来就藏在AI点阵笔的笔尖。据了解,笔的尖端附带高速摄像头,能实时捕捉书写轨迹,将相关数据及时传输至系统,为师生提供可视化分析支持。该校教学处主任杨瑜瑾介绍道,“‘AI辅助作业项目’作为龙华区AI辅助教学的新尝试,借助智能纸笔互动技术就能完整采集学习数据,‘无感适配’是其突出亮点。”
有了这些“一手数据”,如何发挥作用?课堂上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据于文字介绍,教师通过AI系统开展课堂讲评,练习提交后,平台会自动收录错题,个人得分率、班级平均分、作答耗时等数据快速同步进云端,如同开了“学情导航仪”。“错误率高的题目会重点讲解,针对分数偏低、错题较多的同学,会进行专门的个性化辅导。”
从错题整理到批改提速
师生减负落到实处
在错题处理环节,AI精准辅助作业项目为学生带来切实的减负体验。朱懿心就分享了自己的使用感受:“错题不用我们手动整理,可以从系统中打印出来。而且平时复习的时候,错题都能自动整理到一起,用起来特别方便。”于文字也表示:“孩子通过重做这些便捷获取的错题,能够更加精准攻克薄弱知识点,后续学习中少走不少弯路,其实是一种‘长效减负’。”
对于教师来说,传统作业批改模式堪称“时间刺客”。而随着AI 精准辅助作业项目的上线,这一状况迎来较大改观。“AI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大幅减少人工批改工作量,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学科。”于文字介绍道。“相较于客观题占比较高的学科,语文学科主观题占比大,此前试点时,AI模型的理解能力有限,想要实现自动批改难度很高,对语文教师的减负效果远不如数学和英语。”于文字回忆。如今随着技术明显升级,“现在的新技术甚至能批改作文和部分主观题,语文批改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作业数据同步家长端
家校协同育人有抓手
通过数据互通与精准反馈,该项目更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记者了解到,通过学生手上的智能点阵笔,便可自动收集学生作业表现数据,这些信息会直接同步到家长端小程序。有教师介绍,“家长点开小程序,孩子的作业情况看得明明白白,也能够及时摸清孩子的学习动态。”
“要是发现哪个学生的作业数据‘踩线’超了预警值,我就会找学生聊一聊,了解背后的原因。”于文字举例,班上曾有一名学生作业表现突然下滑,查看智能点阵笔的作业时间记录发现,该学生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到晚上12点以后,“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孩子放学回家先玩电子设备再匆忙写作业,压缩了大量作业时间,导致作业质量下降。”发现问题后,于老师立即与家长深度沟通,共同制订干预方案。“电子设备不仅分散孩子学习注意力,还会影响视力,家校及时联动干预,才能帮孩子纠正不良习惯。”于文字强调,当学习数据反映学生作业表现与班级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且与自身以往表现不符时,更需要家校携手关注。
AI可当教师“分身”
但情感关联无可替代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基础教育变革的当下,育人思维会迎来怎样的转变?于文字结合实践分享了作为教师的思考:“智能时代,AI 大模型确实成为了学习上的‘神助攻’,比如学生提问,它能秒出答案甚至给出思考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get个性化知识讲解;另一方面也像教师的‘分身’,把过去的知识讲解职能分发至每位学生,为学生提供陪伴式辅导,帮教师卸下不少担子。”
但在于文字看来,AI的助力仍然与教师的育人角色有着本质区别,核心差异在于不可替代的“情感关联”。“AI无法像教师那样捕捉即时反馈。比如我给学生讲解题目时,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变化,瞬间感知到他们的疑惑点,然后及时调整语音语调和讲解节奏,聚焦困惑重点重新解读;但 AI无法捕捉这种细微的状态信号,只能按预设逻辑输出内容。”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即时的需求回应,才是教师的核心育人价值,也是AI始终无法替代的。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将“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领域先行探索、持续发力,涌现出诸多将AI技术融入基础教育的鲜活样本。
奥一新闻“校长治校”栏目特别推出“AI 教育未来式”新闻专题,旨在系统记录深圳在 AI 教育领域的探索足迹,挖掘创新经验。敬请关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
图片: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