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以“创新融合 绿色智造”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五粮液集团子集团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承办,通过成果发布、技术研讨、产业对话等形式,系统呈现红茶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实现“政、产、学、研、用”全链路资源聚合,为中国红茶未来发展方向树立指引。
大会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红茶内销量38.36万吨,占国内总量15.9%,同比增长1.31%;红茶内销额578.49亿元,占总额的17.76%,同比增长3.13%;红茶内销均价150.80元/千克,同比增长1.80%。
尽管我国红茶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均价稳中有升,但与国际上头部红茶巨头相比,我国红茶产业呈现出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等特点。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大会上获悉,国际红茶巨头立顿(Lipton)2024年营收规模达141亿元、利润48.1亿元,但我国头部红茶企业的同期营收5亿元,利润0.5亿元。
大会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28.2倍的营收差距,96倍的利润差距”,这一数据在大会上引发深思。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川红集团首席专家孙洪看来,差距背后的原因在于:国际红茶企业通过高度工业化、标准化+全球供应链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中国红茶企业因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差异、国际标准脱轨、技术壁垒、生产分散等原因,多以本地特色化及多品类发展路径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规模较小。
此外,红茶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市场竞争力弱、创新驱动不足以及生产效能低等,具体而言,红茶产业发展面临“产品缺乏辨识度,结构单一,品牌故事性弱,陷入低价竞争,健康价值不明确,难以支撑溢价”等挑战。
面对挑战,科技赋能与标准建设成为破局共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强调,要建立中国红茶质量评价标准,加强红茶科技创新,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扶植红茶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各类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方面,专家强调要选育推广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建设红茶高标准茶园,研究推广红茶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红茶数智化加工技术,研究推广红茶靶向精准加工技术,研究红茶的功能成分、研发特色保健红茶产品等。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方,川红集团展示了其在科技融合与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大会期间,川红茶业集团分享了企业在红茶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其中“长江红”紧压红茶作为大会指定用茶,融合川红工夫和南路边茶两项非遗制茶技艺,通过工艺创新和形态改良,打造出适应多元化品饮场景的创新产品。作为五粮液非酒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红茶业集团坚持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通过与上游茶园、茶企开展长期稳定合作,输出茶园管理、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等标准体系,带动非遗传播、产品品质提高和产业链价值提升。
大会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据了解,川红集团始建于1952年,长期以来以生产和销售红茶为主业,旗下品牌包括“长江红”高端紧压红茶、“香歌”系列花香红茶以及“红贵人”等品牌。近年来,川红集团依托宜宾本地优越的茶产业基础,联合上下游企业推动茶园管理标准化与工艺流程统一化,助力区域茶产业实现价值链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宜宾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30余万亩,干茶总产量达11.45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60亿元。目前,宜宾已有六个县(区)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优势产茶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红茶高质量发展达成共识,面向全行业发布《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红茶新质生产力倡议书》,提出推进红茶生产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品优质化、品类多元化、促进政产学研合作5大倡议,从而孕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整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十五五”红茶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计划启动仪式也于现场正式启动,进一步为红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