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产改三年行动:锻造“双向奔赴”的产业新生态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10-29 16:19
图片

10月29日,《佛山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这份关乎300余万名产业工人的文件,以六大专项行动、三十项具体措施为支撑,绘制出未来三年佛山产改的“施工图”,也折射出一座制造业大市对产业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洞察。

《方案》以系统思维展开顶层设计,建立分层推进机制,明确实施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改模式。其突出亮点,是从“用工管理”向“生态共建”的理念转变,深层回应了这座制造业名城如何实现产业工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命题。

3984x2656_6901c1ff3851d.jpg?X-Amz-Conten


01 价值重塑:从“人力成本”到“发展资本”

佛山拥有超过300万名产业工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但随着产业转型加速与社会环境变迁,传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现实挑战。

当前,佛山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正迎来一场理念革命。《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佛山发展的‘双向奔赴’”,这一表述超越了传统的劳务用工思维,强调城市与产业工人的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背后是产业工人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生产要素,升级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

为强化产业工人的社会主体性地位,《方案》专门设置“主人翁地位保障专项行动”,涵盖四项具体措施,直指收入分配等核心问题,推动实现劳有所得、技有所值。例如,在民主权利保障方面,要求2027年底国有企业全面落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重点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制工作,计划打造一批“互联网+民主管理”典型单位,为工人参与治理拓宽数字渠道。

图片

9月22日,“德BA”顺德百企篮球赛总决赛在顺德大良体育中心举行,擦亮产业工人文化服务名片。

在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方面,《方案》强调“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并提高工人在科技创新收益中的分享比例。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全面推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强化平台企业监管,并完善“人社+工会”“法院+工会”等多元纠纷调解机制,打造“一站式”基层劳动关系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努力让产业工人所忧有畅通之解。

按照规划,未来,佛山将有更多的劳模工匠、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党员骨干在关键岗位的比例。这一侧面的背后深意,是佛山产改尤为注重通过构建“十五分钟思政工作圈层”等方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02 制度创新:构建全周期成长生态系统

佛山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而学习与成长,是促成产业工人与时代接轨的“必修课”。此次《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佛山各产改工作小组各有关成员单位将主动扛起责任,突破传统技能培训的局限,努力构建覆盖产业工人职业全周期、多维度的发展支持体系。

图片

佛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能竞赛。

《方案》着力打破产业工人发展的制度壁垒。据介绍,佛山将加大力度实施“新八级工”制度,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这一制度通过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岗位,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方案》还创新性地提出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破解“重学历、轻技能”的痼疾,为技能人才成长开辟了新通道。

如何让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成为“顺水推舟”的常态?《方案》明确鼓励大型企业推行“岗位+培养”学徒制培训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其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作出明确规定: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这一硬性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的资源投入,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现实路径。

技能人才的培养场所如何建设?最新的佛山市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方案给出答案。接下来,佛山市工匠学院将作为示范,以市级工匠学院为骨干,以区级、企业(产业集群)工匠学院为基础,在未来基本形成符合佛山产业特色的“1+X+N“工匠学院体系格局:建成1家佛山市工匠学院、X家市级工匠学院、N家各级各类工匠学院(含区级、产业集群、企业等)。

这一设计体现系统思维,既保证了资源整合,又实现了服务下沉,使技能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产业实际需求。其中,佛山市工匠学院定位为全市综合性工匠学院,由市总工会统筹主导;市级学院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职工职业教育培训;区级分院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开展差异化培养;企业实训基地则确保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3984x2656_6901c20132ff4.jpg?X-Amz-Conten

作为省级试点,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内设的联塑工匠学院已构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三级培养体系,配备自动化产线基地和188名专兼职培训师,推行“理论+实操双轨制”,其“联塑云学堂”数字化平台覆盖65家企业超4000名职工,学习转化率达83%以上,学院已在模具工、电工等5个关键工种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资格,实现技工持证上岗率95.61%,成为“双向奔赴”理念下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生动实践。

到2027年,佛山计划培育1名左右大国工匠、3名左右南粤工匠,计划新增、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45万人,外引与内育并重,体现了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人才雄心。

03生态营造:迈向城市与产业工人的“双向奔赴”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仅依赖政策推动,更需要构建良性生态。“双向奔赴”理念正是佛山产改的核心理念,强调工人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共赢。

具体实施机制上,佛山已成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包括9家成员单位及21家参与单位,每项重点任务均落实到具体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整体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工会牵头、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鼓励企业将产改纳入社会责任报告,并对成效显著者给予激励。

下一个三年,“佛山产改之策”将通过多方协同、机制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产业生态。如,在吸引和留住产业工人方面,《方案》提出“加大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实现培训、就业、维权、关爱全周期服务,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产业工人电子档案,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特别是聚焦青年产业工人,《方案》明确要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在住宿安居、创新创业、就业落户、文旅消费、生活服务等领域采取措施,营造支持青年成长、服务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1920x1280_6901c1fb6d11d.jpg?X-Amz-Conten

9月29日,佛山市城市配送行业工联会向外卖小哥送上中秋月饼及节日慰问。

佛山创新性构建企业-产业园区-社区-镇街-楼宇”圈层式服务网络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产业工人融入城市。未来,开放大学、青年夜校等社会公益阵地将再度拉近与产业工人的距离。这种优化,有助于产业工人更好地接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安全健康权益是政策基石,《方案》不仅要求压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还特别提到“健全并落实疗养休养制度”,体现了对产业工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怀。此外,一项“求学圆梦行动”为农民工提升学历水平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一线职工可以申领真金白银的学历补贴,企业也将被鼓励建立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与个人薪酬、岗位晋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套从经济收入到身心健康的多维度保障体系,彰显了佛山产改方案的人文温度。

图片

以佛山市劳动模范、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工程师甘瑞霞领衔的“甘瑞霞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2021年成立至今,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了多名核电通风领域的女性科技人才。

当前,无论是在佛山的地铁站、商圈抑或是线上的栏目视频,都可以见到佛山劳模工匠的形象风采。延续这样的浓厚氛围,佛山将继续讲好产业工人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共识。计划到2027年底,新增20个“劳模和工匠人才”,每年至少组织150场相关活动,使劳模工匠精神深入园区、楼宇、企业,更深入人心。

从思想引领到技能成长,再到权益保障,《方案》通过系列行动串联起产改闭环。随着方案落地,佛山有望培养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再造一个新佛山”奠定人才基石。“双向奔赴”与“生态共建”的理念,不仅指引佛山产改,也为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文字:孙振凌

编辑:陈斌颖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