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通路畅绿意生,金湾“百千万工程”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5-10-30 12:48

南都讯 记者李洁琼 黄茅海跨海通道如长虹卧波,将天堑变通途。通道下方,碧波荡漾,远处岸线绿意萌动。不远处的平沙湿地公园里,游客们沿着木栈道漫步,举家出游的市民陈先生感慨:“以前这边比较偏僻,现在生态好了,配套也跟上了,周末都爱来这里!”

3000x2104_be695283d81853fd11a4909dab41a3

2024年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新华社发

这条跨越碧波的交通动脉,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通道的关键一环,更成为珠海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来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见证。

据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5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以平沙湿地公园为核心、串联三板水乡等节点的黄茅海沿线湿地风貌带,累计接待游客已约130万人次。曾经相对滞后的西部片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座桥带动一片区域
交通大动脉牵引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2024年末,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线通车,珠海西部与粤西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在推进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同时,珠海同步谋划如何将“百千万工程”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多赢。

4000x2999_ccfbc650f55c887852d15659c08a29

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新华社发

“我们以通道建设为契机,系统性推进沿线风貌提升,重点打造了以平沙湿地公园为核心节点的生态景观带,”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金湾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沿线受影响的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在适宜区域开展红树林种植、优化鸟类栖息地、建设生态缓冲带等,逐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平沙湿地公园的观鸟塔上,摄影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观测到了更多候鸟,包括白鹭、苍鹭等,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生态向好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三板村村民黄姨在村口开了一家甜品店:“现在游客多了,周末一天能卖上百碗糖水,收入比以前好了不少。”

一条路盘活一方资源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随着交通条件根本改善,金湾区的文旅资源优势得以释放。

2025年,珠海策划推出的“粤享非遗悠游金湾”线路,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年礼好物 自在乡村”主题精品线路。

这条线路巧妙地将黄茅海沿岸的湿地景观与三灶鹤舞、编织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图片

三板水乡文创园。

在红旗镇三板水乡文创园的非遗工坊里,竹编手艺人正全神贯注地创作。“以前担心老手艺没人学,现在通过文旅融合,不仅有了展示窗口,产品也很受欢迎,”一位非遗传承人表示。据了解,该线路推出后,有效带动了沿线村庄的发展,村民通过开办民宿、餐饮和文创销售等实现了增收。

三年攻坚初见成效
“百千万工程”重塑发展格局

黄茅海区域的变迁,是珠海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样本。三年来,珠海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牵引,从基础设施、产业导入以及环境综合提升等方面着手,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取得明显效果。

其中包括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超过百公里,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全覆盖;引进培育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完成一批村居风貌整治,新增大量绿地空间。

图片

平沙镇风光。

金湾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交通引领、生态打底、产业赋能’的思路,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向乡村延伸,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按照计划,珠海下一步将深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包括研究湿地碳汇开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夕阳西下,平沙湿地公园灯火初上,仍有游客在暮色中驻足。跨海通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与湿地公园的静谧祥和交相辉映——这幅城乡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成为“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果最生动的诠释。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