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十五运”系列新闻报道
突破、创新,这是一届“高能”十五运会。
粤港澳携手,不仅是体育的竞逐,更是湾区能量的共奏。每一座特色鲜明的场馆、每一次超越极限的冲刺、每一抹科技赋能的锋芒、每一份全力以赴的喝彩……都映照着这片热土加速向前的身姿。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以数为眼,丈量赛事突破,解读湾区创新,见证生动热烈的十五运会,活力奔涌的大湾区。
十五运会徽之上,广东木棉、香港紫荆、澳门莲花三花同心绽放;赛事开展之中,粤港澳三地合力突破,首次以跨境联办模式,将全运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大湾区的融合脉搏,也随之同步共振,愈发强劲。
从开创性的“一赛跨三境”,到近万人次的参赛者双向奔赴,再到200棒火炬手“四城同传”的联动盛况——这场覆盖34个大项、遍布粤港澳19座城市的体育盛宴,已成为粤港澳“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最为生动的实践注脚。
“一赛跨三境”刷新全运空间边界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本届全运会创新“多城办赛、跨境办赛”的布局,让“一小时生活圈”化作赛场,空间边界在体育竞技中悄然消融。
34个大项、419个小项的竞体比赛项目,以及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分布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座城市。来自全国的观众,可走进“举重之乡”东莞、“足球之乡”梅州、“武术大市”湛江、“海滨小城”汕尾等地,沉浸式感受赛事魅力。香港、澳门承办的铁人三项、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兼具群众基础与观赏性,让港澳居民在家门口即可领略专业赛事的激情风采。而由珠海、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公路自行车比赛,以及深圳、香港共同承办的马拉松比赛,更将作为全运史上首批跨境赛事载入史册。
据了解,公路自行车赛(男子个人赛)将于11月8日举行,全程231.8公里的赛道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香港(55.8公里)、澳门(13.5公里)、珠海(117.7公里)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44.8公里)。通过首创的“一赛事一次跨三境”和“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新模式,来自内地及港澳的104名运动员将以超过40公里时速,6次无间断地通过三地口岸,享受“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领略湾区融合之美。
全运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则将于11月15日举行。全程42.195公里的路线中,香港段约21.841公里、深圳段约20.354公里,起点与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旁海德三道,途经深圳南山区、前海自贸片区和香港元朗区。23支队伍、73名选手将沿深圳湾大桥跨越深港两地。“口岸就是赛道”的设计,让运动员通关时不用停下来刷通行证,可一口气跑通深港两地,真正实现“一线连双城”的独特赛事体验。
创新通关便利化措施积累“全运经验”
跨境办赛的核心在“通”,关键在“便”。面对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高效便捷流动的挑战,粤港澳三地以“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思路,为人员、物资、信息的顺畅流动搭建起“丝滑”通道,也为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积累宝贵的“全运经验”。
在人员通关方面,十五运组委会在口岸为参赛代表团开设“专用通道”,代表团可“团进团出”“随到随走”;持票观众则可经“绿色通道”享受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还可“急事急办”,实现“一证在手,说走就走”,尽享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捷。
比赛用品方面,海关允许采用ATA单证册办理体育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赛事用品暂时进出境手续,大幅简化流程与审批时间,提升通关效率。
食品供应方面,广东赛区执委会统筹组织供运动员六大类食材,从7个省份遴选38家优质供应商,建立了全链条食品安全及食源性兴奋剂管控工作体系。港珠澳大桥海关还开通申报特殊通道,实施便利化通关措施。配送企业负责人表示,“依托大桥口岸24小时的通关优势,跨境物资供应效率显著提升,我们预计7天内可完成8批次、共计60吨的赛前食品物资供应任务”。
在火炬传递方面,深圳、拱北海关启动十五运会专项通关保障机制,实现“提前申报、精准监管、即到即验”,确保特殊物资安全高效通关。其中,火炬燃料经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加急检验,3天内即出结果,较常规流程缩短10个工作日,为火炬在港澳的顺利传递保驾护航。
火炬传递首创“三地联动、四城同传”
圣火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十五运火炬传递突破“单点传递”的传统模式,以“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设计,让火焰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地标间跃动,诉说大湾区的同心故事。
11月2日上午,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将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举行,共设200棒火炬手,每城50棒,每棒跑动50至100米。当天上午9时,深圳莲花山公园将举行火炬传递启动仪式。9时30分,香港、澳门、广州分别举行起跑仪式,同步展开传递。下午5时左右,四城代表将传递之后的火种送回广州,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融火仪式,衔接开幕式场内火炬传递与主火炬点燃环节。
各城市火炬传递路线均经过精心规划,展现地域特色。广州以镇海楼为起点,突出“千年商都”的城市特色,通过无人驾驶方式穿行核心老城区,最终抵达海心沙亚运公园。深圳则采用“陆空联动、山海贯通”方式,从莲花山下出发,随直升机进行空中传递,立体展现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香港以特区政府总部为起点,以渡轮、开篷巴士等为载体,跨越维多利亚港,途经中环、金紫荆广场、香港文化中心等知名地标,抵达启德体育园。澳门则以2.6公里路线串联特区政府总部至大三巴牌坊,展现中西文化融合之美。
近万参赛人次催生全运史上最大“双向奔赴”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双向奔赴”。当运动员的行囊装满对竞技的热爱,当观众的脚步追随赛事的节拍,体育的力量催生了跨越三地的盛大交流。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期间,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超过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将超过3000人,创下港澳与内地人员往来参赛规模之最。
“来香港可以吃小吃、逛海湾,还可以shopping”;“大胆点、贪心点,一天去两三个景点,希望内地的观众朋友可以一天来回看比赛”。中国香港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建议,道出了“观赛+旅游”的融合趋势。赛事期间,粤港澳三地将联手推进体育旅游消费升级,围绕“体育+非遗”“赛事+美食”等主题策划系列活动,共享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澳门的面积不大,但是旅游资源和配套是十分丰富且多元的,我们有信心且诚意邀请全国各地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来澳门展开一场悠然惬意、富有特色、中葡文化交融的旅程。”
从赛事项目的协同分工,到“一赛跨三境”的模式突破,从通关便利的“细节温度”,到火炬传递的“情感联结”,本届全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还是三地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实践场、是政策机制“软联通”的试验田、是三地居民情感“心联通”的纽带。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正以独特的“湾区范式”,让“融合”从概念变为现实。当运动员跨境参赛、观众跨地观赛、文化跨区交流成为常态,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图景,也将愈发清晰。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设计:何欣 林泳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高能十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