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报,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100个集体和100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入选“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名单”。
自2024年5月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三馆之一对外开放以来,省非遗馆以“非遗保护传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核心理念,在一年半时间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接待观众超130万人次,收获表扬信 124 封,完成政务接待 991 批次,组织各类活动640余场次,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的重要平台。
“湾区同心”展厅: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步入省非遗馆四楼“湾区同心”展厅,近5米长的骨雕作品《湾区同心》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广州镇海楼、香港金紫荆广场、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大湾区11城地标,在骨雕上纤毫毕现,与山水花鸟相映成趣,将现代都市活力与传统文化底蕴完美融合。这一展厅正是省非遗馆串联粤港澳文脉的核心载体,精选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三地共有的非遗项目,集中展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湾区特色。
展厅建设凝聚三地合力:香港、澳门非遗管理部门深度参与文本审核、展品提供与视频拍摄;港澳非遗传承人主动捐赠作品并送至展陈现场;近14米挑高空间复刻的广东八和会馆,内部戏棚模型采用香港“戏棚搭建技艺”,生动讲述三地粤剧人同根同源的故事。
此外,诞生于香港回归年(1997年)的中堂传统龙舟、来自澳门传承人珍藏20多年的舞醉龙道具等展品,进一步强化了湾区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了湾区文化交流。截至2025年10月,展厅已接待港澳参观团体超20批次。2024年7月,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一行到访时,还亲身体验狮头彩扎与佛山木版年画制作,他深有感触地说:“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这些共有、共享的非遗项目不仅是湾区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霍启刚一行到访广东省非遗馆
品牌活动推动交流,促进民心相融
“非遗馆有限的场馆空间,是与无限的、生动的非遗生活最好的链接点,活色生香的展示、展演活动,就是最好的说明。”一直以来,省非遗馆将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理念,凝注在一场场人气活动中。每逢传统佳节,“节庆叹非遗”如约而至——中秋做广式月饼、端午缝香囊、春节办非遗年货大集,让市民在动手实践中重拾传统节俗魅力;馆内小剧场常年免费上演高桩醒狮、潮汕英歌、客家山歌等非遗活态展演,开票即“秒空”,线上直播场均吸引数十万人观看。
针对粤港澳交流,省非遗馆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2024年举办的“湾区同心 时代新彩”非遗展演,邀请香港古琴演奏家谢俊仁、澳门粤剧演员曾慧登台;2025年8月的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以“一秀一展一会”为载体,粤港澳22个非遗服装品牌在“时尚之夜”惊艳亮相,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青年部理事长现场分享非遗传承经验;馆方还参与协办“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推动香港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澳门鱼行醉龙节等项目跨城展演。
“湾区同心时代新彩——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现场
深化青少年交流,培育非遗新生代
广东省非遗馆积极支持港澳青少年赴粤研学,截至2025年10月,该馆累计接待港澳团体23批次中包含港澳高校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近1000人次。2025年9月至11月,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办、粤港非遗机构共同支持的“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研培计划”启动,35名澳门青年学员于10月走进广东省非遗馆参观交流,搭建起粤澳非遗保护经验互鉴的桥梁。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研培计划”活动现场
此外,该馆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系统介绍湾区68项非遗项目,并于2025年在香港推出中文繁体版,进一步推动三地非遗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
展望:继续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据介绍,馆方将继续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寒暑假等为节点,深化非遗展示、展演与体验;加强粤港澳非遗新生代研培,推动三地在文创设计、制造领域合作,探索“非遗+文创”“非遗+科技”新模式;同时深化湾区非遗研究,让这座“岭南非遗宝库”持续丰富湾区人文精神,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希望这座‘岭南非遗宝库’用最生动的方式,继续丰富湾区人文精神,让文化自信在每一位参观者心中生根发芽。”省非遗馆馆长蓝海红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行 实习生 任佳嶷
图片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