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林业局公布第二批乡村绿化建设典型案例,来自佛山、肇庆、河源等地市共10个乡村入选。这些村庄在实现生态美的基础上,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绿富共赢”发展模式,展现出广东乡村绿化从单纯生态建设向多元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
纵观这批典型案例,一个鲜明的共同点跃然纸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再割裂,而是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各个村以具体的树种为支点,撬动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和村民增收。
从具体案例来看,“柚”见青山为金山的河源市金溪村以9000多棵柚树构筑起村庄的绿色基底,成为村民手中的“绿色银行”。该村通过发展“柚园+旅游”模式,打造柚子主题民宿和采摘体验园,预计盛果期年收益将超300万元,实现了“一棵柚树富一家,千棵柚树兴一村”的愿景。
河源市金溪村的柚子主题民宿。(资料图)
“锥”承红韵耀古城,古树不仅重焕青春,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肇庆市古城村以树龄达1300多年的红锥王为核心,打造古树公园AAA级景区,通过开展古树科普活动,讲述古树历史与生态价值。
肇庆市古城村的“红锥王”。(资料图)
“黄”果飘香涌金潮,佛山市紫洞村就把“黄皮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当地通过打造“黄皮园”优化种植环境,举办黄皮文化欢乐嘉年华,开发黄皮咖啡、黄皮蛋糕等衍生产品,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打造出“吃黄皮、游紫洞”的独特IP,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
这些实践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撑。2025年4月,广东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明确提出“科学扩绿增绿”的总体要求,强调要“坚持有效扩绿、科学提质相结合”,多种乡土阔叶树种、特色经济树种。同月发布的《广东省乡村绿化乔木种植技术指引》,就重点解决“怎么种”技术问题,与“在哪种”(适宜生境界定)、“种什么”(适生树种推荐)共同构建乡村绿化“三位一体”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指引,为乡村绿化提供了从苗木选择到种植管护的全链条技术支撑,确保了科学绿化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当每一棵树都能成为风景、每一片林都能创造价值,乡村的吸引力与活力自然与日俱增。因此,广东的乡村绿化不仅是“植绿”,更是在于“植富”。它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效益多元;不再局限于生态功能,而是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多个维度。
这场深刻变革,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积极探索。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评论:南都N视频记者 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