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聚机器人完成15亿IPO轮,布局规模量产与多元场景应用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10-31 17:59
图片

10月30日,乐聚机器人母公司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券商为东方证券。乐聚机器人方面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上市计划正在推进中。”

今年9月,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乐聚智能”,外界普遍解读为冲刺IPO前的股改动作。10月22日,乐聚机器人官宣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中信金石、中证投资、合肥产投、中美绿色基金等联合投资。

据介绍,本轮融资将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完善产业场景应用,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

图片

过去两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到“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再到正筹备IPO的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似乎预示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正在迈入规模商用的新阶段。

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具身智能独角兽

乐聚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较早一批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其成立以来,经历了天使轮、Pre-A、A、B、C、Pre-IPO共6轮融资,10月的15亿元为单笔最大的融资,另有两轮融资未披露。

而作为继宇树科技之后,国内第二家公开推进IPO进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外界普遍认为乐聚机器人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再从市场规模来看,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累计部署量有望达10亿台,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而目前国内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估值已普遍超过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乐聚机器人也是一家成功跑通产学研转化路径的企业,其出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此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介绍:“从2005年左右,我们实验室就认为人形机器人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只是这条路线会比较长,而我们一直在坚持探索人形机器人。只要我们以企业的形式能够坚持做下来,一定能等到它爆发的时候,10年或者15年,肯定能够爆发。”

冷晓琨表示,乐聚机器人没有一个核心总部的概念,很多核心研发在哈尔滨实验室,很多供应链生产也在山东、浙江。而在深圳的最大优势,就是供应链齐全,人才多。“我们注册在深圳,但是人形机器人是产业链很长、集成度最高的一种形态,某一个地区没法满足人形机器人完整的生产,必须是一种全国各地优势协同的范式。所以说,我们在各地都有研究院或者生产或者配套,但是我们核心设计在深圳,注册在深圳。”

冷晓琨表示,从2016年创业,就坚持做人形机器人。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本质是两条腿走路,首先要把两条腿走路做好,否则其他的都是虚的。所以在2016年到2021年左右,乐聚机器人的第一个核心突破就是步态算法,让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走路。

冷晓琨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爆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像博士一样聪明,像家电一样便宜”,一个是指它的智能化,一个是指它的产业化,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的时候,人形机器人就会爆发,就会进入到千家万户。“这个目标以前看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是现在大模型具身智能出来之后,其实像博士一样聪明,已经近在咫尺了。”

乐聚机器人表示,过去十年,尤其近三年时间,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之下,我们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的井喷式发展,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依然任重道远。产业化的下一步,关键在于完成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跨越,我们将依托“人形机器人+”生态计划,与合作伙伴开放共赢,实现“让全社会共享机器人便利”的使命。

具身智能赛道正迈入规模商用的新阶段

在乐聚机器人完成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计划中,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砸钱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谁能在资本的助力下,率先完成产业化的布局,谁就能在具身智能竞争的下半场,赢得先机。

今年3月,人形机器人的商用问题曾引发讨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直言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其商业化前景表示怀疑。经纬创投张颖认为:“机器人是大赛道,过程中有点泡沫很正常,拉长时间看一定能跑出大公司。”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是直言朱啸虎过于短视,“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

争论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共识:能否规模化商用将决定一批人形机器人公司在下半场的竞争中,能否跑出来。

在此背景下,一批具身智能企业正排队冲刺IPO。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智元机器人都是如此。与此同时,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今年频频出圈的众擎机器人、智平方、逐际动力等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上市或只是时间的问题。

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而深圳,仅2024年就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融资与IPO热潮的确在加速人形机器人走向规模化商用,但也需警惕资本泡沫与“催熟效应”。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仍以展演、示范为主,能否在制造、服务与家庭等核心场景实现稳定落地,仍待验证。协作机器人虽已在部分工厂批量部署,但ROI回收周期偏长、复购动力不足;四足机器人主要活跃于科研教育,难觅刚需场景;家庭机器人则受制于需求不清与支付意愿薄弱。资本热度与产业化进度的不匹配,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关键矛盾与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