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片区医联体成立!东莞四大片区健康“协同网”成型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5-10-31 18:56

10月31日上午,东莞市滨海湾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暨东莞市呼吸专科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授牌仪式在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举行。随着滨海湾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宣告成立,东莞东南部、松山湖、东部、滨海湾四大片区的新型健康医联体全部组建完成。

滨海湾片区:24家单位携手,四举措提升服务

滨海湾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由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牵头,联合虎门医院、虎门中医院等24家医疗单位共同组建,形成覆盖整个片区的医疗服务协同网络。

图片

滨海湾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由24家单位共同组建。

授牌仪式上,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党委书记谢炎燊表示,作为牵头单位,医院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与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在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片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院长李杰则介绍了重点推进的四方面工作:构建“1+N”网格化医联体,凝聚资源形成合力;筑牢服务网底,精准输送资源至基层;强化快速响应协同机制,完善应急救治体系;推进全面优质服务行动,实现优质服务同质化。

图片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是东莞市滨海湾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牵头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滨海湾中心医院同步获批“东莞市呼吸专科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该院呼吸内科成果丰硕,牵头组建含25家医疗单位的专科联盟,引进创新研究团队。接下来,医院将以诊疗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呼吸疾病防治技术下沉基层,开展同质化诊疗服务。

四大片区医联体全落地,片区健康“协同网”成型

南都记者查阅资料获悉,东莞于2024年启动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建设,当年1月,首个新型片区医联体-东南部片区医联体落地,由东南部中心医院牵头,16家成员单位。

图片

今年东莞加快组建片区医联体,10月22日,松山湖片区医联体授牌;10月24日,东部片区医联体成立;10月31日,滨海湾片区完成组建——至此,全市四大片区医联体“成网”。

回顾更长周期,东莞医疗资源整合早有布局:2019年9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等5家区域中心医院挂牌挂牌,奠定“区域龙头+基层网底”架构;今年更以“片区医联体”为抓手,将分散的医疗资源串珠成链,重点破解基层服务能力弱、转诊机制不畅等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四大片区医联体加速落地的同时,东莞水乡片区已率先探索出另一条均衡医疗资源的新路径——2023年9月,东莞市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式成立,依托东莞市人民医院龙头优势,与片区内公立医院、社卫中心形成协同管理网络,重点推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四个一体化”。

该医疗集团由水乡中心医院牵头,联合望牛墩医院、道滘医院、洪梅医院、中堂医院等成员单位组建。

作为区域医疗“中枢”,水乡中心医院将借力东莞市人民医院的技术、管理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逐步缩小片区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差距。

根据规划,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将借助龙头优势,2028年建设成具备三级医院规模,2032年底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最终与市人民医院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医教研一体化格局,全面提升水乡片区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从“单点优势”到“网络覆盖”:群众更有“医”靠

医联体建设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回应民众需求的必然之举。近日,随着东莞四大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全部组建完成,这一改革正从“顶层设计”加速转化为“基层实效”。

在南都记者观察中,无论是松山湖片区还是滨海湾片区医联体授牌仪式现场,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东均都着重强调三点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医联体建设摆在卫生健康工作的突出位置;二要强化协同联动,画出“最大同心圆”,推动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共赢;三要突出特色创新,立足区域优势取长补短,为全市新型健康医联体建设探索“片区经验”。这既是对改革方向的精准把脉,更折射出东莞以医联体破题医疗资源不均的决心。

作为破解基层医疗短板的“关键棋”,新型健康医联体的落地,标志着东莞医疗卫生事业正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发展”。医联体的建立,将进一步破解片区内医疗资源分散、基层服务能力薄弱、转诊机制不畅等痛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实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从“单点优势”向“网络覆盖”转变;借助技术赋能、人才下沉、管理协同等具体举措,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构建起分级诊疗与急危重症救治双重保障网络,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