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向”世界!“天地位育”下,中外名酒深度携手对话

南都N视频APP · 湾区酒闻
原创2025-11-01 09:07

法国波尔多的明媚阳光、干邑地区的怡人气候、苏格兰高地的岩石冰川、墨西哥铁奇拉的昼夜温差……这些全球名酒的知名产区,在赤水河“天地育位”中将“酿出”怎样的美酒?

近日,全球各路产区名酒汇聚在中国赤水河畔的茅台镇,与中国名酒们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10月28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茅台联合发起,以“天地位育”为主题的首届赤水河论坛在茅台举办。

在这场论坛中,来自海外各界的高规格国际嘉宾,对酒行业发展畅所欲言,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现场致辞,国际影星苏菲·玛索跨界畅谈酒文化的结合与消融;而在酒行业中,保乐力加、酩悦轩尼诗、人头马君度、卡慕世家等国际酒业巨头,与茅台、五粮液、习酒、郎酒、今世缘、燕京啤酒和会稽山等国内酒业代表,同场进行交流对话,共商全球酒业如何“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并且在论坛中共同发布了如《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等重要成果。

作为论坛举办的“东道主”,茅台在“重阳下沙”这个承载千年酿造智慧的传统节点中,以开放共享的姿态,搭建起这场全球酒业深度对话和交流平台,这不但深化了酒业产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而且为全球酒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首届赤水河论坛。(受访者供图)

 

中外名酒为何以“赤水河”之名对话?

“天人共酿”的河谷文明是共同土壤

为何一场汇聚中外名酒的对话,会以“赤水河”之名落地茅台?从根本来说,这是基于酒的“共同语言”——河谷文明而决定的。

究其根本,是“河谷文明”这一酒的共同语言使然。河谷文明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密码:微生物群落、气候节律、人文积淀,共同决定了酒的起源、演进与风格塑造——无论是啤酒、葡萄酒、威士忌,还是中国白酒,其背后都流淌着一条河流所滋养的文明脉络。

在中国白酒的谱系中,谁最能体现中国白酒的河谷文明?赤水河无疑是河谷文明的卓越“代言人”。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筑坝,仍保持自然流态的通航支流,千百年来,赤水河流域“多样且平衡”的生态系统,滋养出“天人共酿”的传统酿制技艺,也沉淀出丰富厚重的美酒文化。

在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加持下,赤水河流域成为了世界级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茅台、郎酒、习酒等世界级名酒品牌在此汇聚,凭借不可复制的微生态环境、特有的微生物菌群与传承不息的酿造技艺,共同构筑起全球蒸馏酒领域一块极为珍贵的“风味疆域”。赤水河贯穿黔川两岸,串联起仁怀、古蔺、习水等多座城镇,形成了一条世界级的酱香白酒名酒带,生动诠释了河谷与酒文明之间绵延不绝的生命联结。

因此,茅台以“赤水河”之名发起这场对话,既是对一方水土的致敬,更是对河谷文明的精神礼赞。而论坛以“天地位育”为核心主题,也恰恰点出赤水河美酒的灵魂所在。

“天地位育”源自《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指万物各安其位、和谐共生。茅台恪守“重阳下沙、顺天应时”的传统工法,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当代实践:坚守品质之本,传承文化之脉,筑牢企业发展的生命根基。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指出,世界上任何一款传世佳酿的诞生从来都不只是技艺的堆砌,而是一场天地人共鸣的修行,是“天地位育”宇宙法则在杯盏之间的微观呈现。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表示,茅台既是一瓶有着地域与工艺标识的物质产品,更是一段被时间、仪式与故事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正是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积淀之下,茅台才能在中西酒文化对话中既守住本土根脉,又拓展国际话语与理解的空间”。

由此可见,赤水河所代表的“天人共酿”的东方智慧,以及贵州所探索的“产业共生”发展路径,正为全球酒业提供着一份独特而有价值的中式范本。

 

风格迥异的中外名酒,可以对话些什么?

“紧密相连”“共享开放”是穿越周期的核心要义

基于“河谷文明”这一共同土壤,风格迥异的中外名酒之间,能够展开怎样的对话?

在消费环境深刻重塑的当下,中外酒业共同面临增长放缓、周期下探的挑战。无论是国内酒企业绩承压,还是国际巨头增长乏力,都已不再是某一企业、某一品类独自面对的课题,而是需要凝聚行业整体智慧,以协同姿态迎向变局。

图片

中外名酒企业在赤水河论坛上对话。(受访者供图)

论坛期间,“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文化共通”成为中外嘉宾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著名演员、流金傲威Orvie创始人苏菲·玛索在分享中表示,中国和法国文化在珍视传统手工艺的同时,都乐于拥抱更多可能性,中国悠久的烈酒文化与国际市场有着广阔的对话空间,“在很多方面都有可以相互借鉴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表示,东方和西方文化是“同一个伟大故事中的伟大合作伙伴”,无论是茅台酒还是葡萄酒,都承载着关于风土、人与自然、传统与进步的共通信息。

对贵州茅台而言,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早已刻在企业“基因”当中,从1915年携美酒远赴巴拿马,与全球名酒“同台生辉”,到产品销往全球五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努力实现“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的美好愿景,在不断深化与全球酒企的互动交流,坚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茅台坚信“开放共享”是酒企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

全球酒业命运相连,是当下全球化格局中的行业共识,在赤水河论坛上,这一共识转化为多项务实成果。

与会期间,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酩悦轩尼诗、卡慕世家、肖邦伏特加、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习酒、郎酒等20余家中外知名酒企嘉宾共同签名,宣布“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正式启动,随后中英文版《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发布,标志着全球酒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正式开启,以八大行动纲领为全球酒业发展确立了全新价值坐标。

同时,论坛还开创性地发布了《以酒为媒襄盛举 文化交融塑未来——携手共筑全球酒业文化生态》智库报告,《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英文版)以及《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中英文版)等,通过多元交流、全球通用语言、需求适配与数智革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酒业文化生态。

在全球酒类市场步入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协同共赢与开放共享,已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路径。赤水河论坛的意义,正在于为世界酒业指明一种基于共识、成于共行的未来方向。

 

中外名酒未来还会对话嘛?

长效沟通已形成机制,互通协作不会止步于“赤水河”

在全球酒业周期转变的关键节点,赤水河论坛的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展现出成为全球酒文化深度交流核心平台的潜力与实力。

首先,基于“产区背书”,赤水河不仅串联了茅台、郎酒、习酒等赤水河流域的头部酒企,更汇聚了五粮液、汾酒等国内头部酒企,突破单一品牌局限,增强了中国酒业的整体凝聚力;其次,在“全球参与”层面,论坛吸引了跨国酒企、政府代表、文化学者与国际名人等多方嘉宾,实现跨界联动,拓宽了议题的广度与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赤水河论坛取得的成果并非止于一时,而是具备“持续输出”的能力。据了解,论坛发布的报告后续将逐年更新,成为洞察酒业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 而“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名酒探访之旅”等项目也将常态化推进,逐步构建起中外酒业长效沟通的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助力全球酒业加深对中国酒文化的理解,也将持续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经验与智慧。

那么,论坛落幕之后,中外名酒之间的对话是否还将继续?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为中外名酒深化合作、共拓新局提供了重要契机。赤水河论坛不仅标志着中国和外国酒业正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生”的标志,也推动行业从“文化自赏”走向“文明互鉴”。

图片

中外名酒将继续对话。(受访者供图)

展望未来,中外名酒不仅将继续对话,更将有更多国际酒企参与其中。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氛围中,以茅台为代表的中国酒企,将以文化为桥、以合作为路,与全球同业携手推动酒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

文 贝贝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