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内容由AI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乳品市场从“基础营养”向“功能精准”跃迁,消费者对具备天然、功能、精准特性的乳制品需求增加。消费端需求升级的推动下,供给端聚焦乳制品深加工难题,重点推进技术创新。
10月29日至3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广州举办。其间,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的“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期举办。来自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探讨“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等当前乳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介绍最新的技术。
精准营养时代,乳制品深加工技术急需突破
如今,我国原奶品质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持续提升。但另一方面,乳品深加工能力仍显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乳铁蛋白、乳清蛋白等核心功能原料长期依赖进口。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上游奶源供应过剩、奶价下降令乳品深加工迎来机遇。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容、消费加速细分趋势,“原奶-基础加工-精深制造”全链条驶入升级快车道。
乳制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乳品深加工技术的突破是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消费端需求的关键。此次研讨会上,8位来自高校院所、国家乳业创新技术中心的龙头企业专家,分别阐述了乳清蛋白、乳脂肪球膜、乳蛋白配料及牛奶外泌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为深加工技术路线选择与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对标路径参考。
乳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安全与品质研究中心主任姜毓君认为,乳制品深加工正从“奶酪副产物利用”升级为“高附加值功能蛋白产业化”,通过连续化、精准化、低致敏化技术路线,实现乳基蛋白在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及大健康领域的全面替代与升级。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分享了乳铁蛋白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路径解析。她提到:“目前,乳铁蛋白尚未列入特医食品单独组件,一旦政策破冰,将直接打开医院临床营养50吨级新增需求,规模或超百亿元。”据了解,伊利新西兰乳铁蛋白工厂于 2023 年启动建设,2025 年完成全新升级并正式投产,未来将持续服务于国内乳铁蛋白的科研与产业应用领域。
中国海洋大学功能性乳品与益生菌工程研究室教授张兰威围绕“母乳化乳脂肪球的磷脂化重塑”做了相关报告,“婴儿是发现世界,老年人是别把世界忘了。”张兰威透露,团队同步开展乳脂肪球膜磷脂改善老年痴呆的研究,已锁定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两类关键蛋白,有望把母乳化磷脂的“补脑”故事从婴配粉延伸到银发经济。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周鹏谈到乳蛋白的分离提取与创新应用时说:“乳蛋白具有很好的营养和健康功效,在食品各个行业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周鹏认为,中国乳业下一阶段的竞争将不再是“蛋白含量”,而是“蛋白种类、结构、钙分布、氨基酸谱”的精细化拆分,“谁能把原料拆得更细,谁就能做出差异化功能产品”。
企业加大投入,持续创新乳制品深加工技术
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成乳企布局的重点。具体到财报中,以伊利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对研发及创新能力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1.4%。高附加值业务随之快速崛起。其中,乳铁蛋白等乳深加工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成本大幅下降,让曾经价格高昂的“奶黄金”走进了大众消费市场,推动乳制品从传统的“基础营养”向“精准营养”方向升级。
这与伊利长期战略布局与持续技术创新分不开。在研发投入上,伊利不遗余力,成功攻克了多项乳深加工技术难题。例如,首创的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从10%提升至90%以上,同时将成本降低至国际价格的60%,不仅打破了进口依赖,更构建起了坚实的技术壁垒,为高附加值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在乳深加工领域,伊利奶酪三期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国内原制奶酪规模化生产的空白,同时解决了D90脱盐乳清粉、乳铁蛋白粉等关键原料的进口依赖问题,推动整个产业链向“自主可控”的方向大步迈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培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