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又一批“科技英苗”在深启航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1-03 15:28

“看!我们的传感器‘活’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的一名学生,激动地指着检测屏幕上跳跃的数据。他手中那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柔性硅胶传感器,正随着他指尖的轻压,精准地捕捉着每一次微小的压力变化。

10月31日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首届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成果交流暨第二期启动仪式”的现场,一群初中生正自信地向来宾展示他们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图片

图片

实验室“搬”进课堂,中学生玩转尖端科技

在知新学校朱建导师团队的实验室,学生们使用硅胶材料,成功打印出能感知压力的柔性传感器。“我们先进行平台调平、喷嘴校准,再规划多层打印路径。”经过反复试验,团队实现了“导电-绝缘-导电”三层结构的精准打印,并建立起热固化工艺标准。当手指轻轻按压,检测设备的读数瞬间跳动!“这意味着,我们的传感器未来能用于智能医疗,甚至让机器人拥有触觉!”

道远学校孙昊导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则被一项名为“芯片上的实验室”的微流控技术深深吸引。他们分组协作,小心翼翼地将墨水注入比头发丝还细的微通道中。“快看!墨水精准地走出了‘CUHK’的图案!”一阵欢呼在实验台前响起。同学们兴奋地围在一起,通过对比不同流道宽度下的流速差异,直观理解了流体力学原理。

在彩田学校,周立广导师团队的“水陆空机器人绘梦之旅”让科技与创意碰撞出火花。学生从认识无人船、无人机开始,通过实物模型和户外实操,理解无人帆船逆风航行、无人机稳定悬停的原理。随后,他们动手用珍珠棉制作船体,以强磁铁拼接模块化“无限舰队”,甚至为船模加装环保回收装置,用于清理水面垃圾。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借助AI绘画,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未来机器人”变成了绚丽的数字艺术作品,梦想就此跃然纸上。

用数据发现世界,小肩膀也能扛起大责任

彩田学校蒋成导师团队的同学们体验了芯片实验、AI数字人互动、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并参与到“微液滴单囊泡膜蛋白检测技术”平台的开发中,该平台在帕金森病诊断标志物研究中取得突破。“能参与这样有意义的研究,让我感到科学并不遥远,”一名学员表示:“这让我们觉得,或许能为疾病早期诊断作出贡献。”

礼文学校王本友导师团队的编程课上,同学们从零开始,一步步闯过了Python语法、Prompt工程的关卡,学习灵活运用ChatGPT等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竟能开发出自己的AI智能体。“现在,我已经能用代码创造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同学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眼中的自豪昭示着他们已经完成了从“玩家”到“创作者”的华丽蜕变。

道远学校方一向导师团队的信息学小组则创造了“零基础到竞赛获奖”的“奇迹”——22名零基础的同学,不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编程技能,更在各类竞赛中斩获数十个奖项。“每次攻克一个难题,就像打通了一个游戏里最难的关卡,成就感爆棚!”国家一等奖获奖学员姜墨阳说。

知新学校卢永状导师的“雨生红球藻”项目中,学生们思考的是更宏大的课题——如何用科技服务“碳中和”。同学们引入先进的AIE转光薄膜,将无效光转化为藻类所需光谱,并运用AIoT技术实现环境精准控制,为藻类营造最舒适的家。导师看着这群专注的孩子,由衷感慨:“最打动我的,是同学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科学最纯粹的热爱与好奇。”

前瞻布局,薪火相传,更多“英苗”将启程

为响应国家加强科学教育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号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持续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

去年11月,“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依托大学顶尖科研资源,集结19位来自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教授学者,与集团五所附属学校选拔的266名中小学生结对,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提供的实验室资源及导师指导,以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开展大中小学协同的科学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早期阶段就接受科学的启蒙,逐步塑造科研自信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激发科学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既是对首期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一次系统检视。

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卢国师介绍,集团与大学围绕早期拔尖人才贯通培养、人工智能科教等项目,推动大学前沿成果向中小学课程转化,落地了一系列独具港中深“DNA”的精品活动与特色课程,真正将大学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探索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彰显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使命。

“科技英苗培养计划”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首期计划就如同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广泛而深远的涟漪。

彩田学校柳正导师团队的一位同学在参加了《生命科学启蒙与植物观察研究》项目后,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我们发现豆瓣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逐渐萎缩,这不是衰败,而是奉献——它在为新生叶片提供营养。”这番感悟,正是科学精神与生命理解交融的生动体现。一年来,集团各校的科技“幼苗”们,在导师指导下,以知识铺垫、科学体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普教育基地,完成了一系列科学与工程项目。

如今,承载着首期计划的成果与经验,第二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扬帆起航。据悉,第二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吸引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8位教授和博士团队踊跃报名。经过精心遴选,由22名导师率领55位成员组成的20支第二期导师团队已整装待发,即将带领281名集团学子,开启新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之旅。

800x534_6907625351249.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762534e411.jpg?X-Amz-Content-

集团总校长裘建浩勉励学员珍惜机会,勇于走出舒适圈,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提升团队协作的格局、培养担当未来的责任。并期望导师以学养引领实践的方向、以热情点燃探索火种,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坚持。

据负责这一项目的集团副校长史定海介绍,为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发挥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奠基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如教育部“英才计划”、北京市“翱翔计划”、重庆市“雏鹰计划”、宁波市“科技新苗计划”,以及上海市“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探索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校贯通培养模式。

集团这一贯通培养的新举措,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求的具体响应。“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构建了“大学-研究院-企业-附属学校”教联体协同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向基础教育转化;形成了“导师引领-课题驱动-实践赋能”的培养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建立起“认知-思维-价值”相融合的全新育人范式,助力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长为积极的问题解决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童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