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体育教育新图景:构建中小学智慧体育新生态

南都N视频APP · 教育大件事
原创2025-11-03 23:14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正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带来深层变革。10月31日,由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主办,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与北大信研院运动科技与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联合承办的“AI赋能中小学体育• 校长论坛”在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举行。

图片

本次论坛汇聚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科研专家、中小学校长及企业代表,围绕AI技术如何重塑青少年体育教育生态、推动体教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政策引领与时代机遇

AI赋能体育教育的战略意义

论坛开幕式上,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成瑜指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关键途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始终坚持“体教融合”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构建“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新体系。他强调,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为体育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圳积极探索AI在体育教学、训练、评价等环节的创新应用,推动从“经验式教学”向“精准化指导”转变,从“统一化评价”向“多元发展性评估”升级。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蒋云从教育本质出发,提出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传播知识”与“激发创造力”。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知识的载体已从文字转向数据,AI技术成为处理海量数据的核心工具。他强调,体育作为教育的基石,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是培养完全人格的重要途径。AI赋能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技术手段让体育变得“有趣、有效、有爱”,激发学生内在运动热情,实现因材施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原校长李有毅通过视频连线表示,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她呼吁教育同仁共同探索“科技驱动教育创新”的道路,让AI成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工具。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贺刚认为,AI技术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估、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然路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招生组组长马化祥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体育正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他认为体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必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全新的变化。

实践探索与创新突破

AI赋能体育教育的“深圳方案”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校长范永泉以《AI赋能,体教融合: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新路径》为题,分享了深外集团的实践成果。他提出,传统体育教育存在“监测粗放、评价主观、指导泛化”三大痛点,而AI技术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力量。深外通过“精准教学、科学育趣、数据治理”三大核心板块,构建了覆盖全学段的智慧体育新生态。

图片

精准教学版块,通过AI实现“因材施教”。在初中部,定向跑项目通过AI识别系统实现考勤精准化、姿态可视化、效果数据化。在高中部构建“科技+趣味+专业”的体能锻炼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

科学育趣版块,AI激发“主动锻炼”。深外小与坪山学校通过AI跳绳、体感游戏、虚拟竞赛等项目,结合“周度运动排行榜”,将传统运动转化为趣味闯关,推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比拼”。

图片

数据治理版块,则以AI赋能“科学决策”。宝安学校与光明学校构建了全国领先的AI智慧体育生态,通过无感测评、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建立学生体育成长电子档案,为管理者提供全景数据支持。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运动科技与健康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周寅猛博士强调,AI技术应服务于“健康第一、以体育人”的根本目标。他提出,AI时代的体育教育应具备“有效、有趣、有爱”三大特征——有效即通过AI技术提升体测成绩、身体机能与心理健康水平;有趣即通过游戏化设计、智能体陪伴、虚拟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有爱则是通过个性化推荐与情感化交互,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激励。

图片

论坛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观摩了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的AI体育课堂,亲身体验科技赋能下的体育教学新样态。在新建的AI运动馆内,学生们正通过个性化终端接受AI系统的实时指导。系统自动生成“运动健康画像”,还推荐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圆桌论坛

多维视角下的AI体育教育生态构建

在圆桌论坛环节,五位来自教育界与科技界的嘉宾围绕“AI时代青少年体育教育与健康成长的重塑”展开深度对话。

图片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石景山学校校长刘彦认为,体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原始根基”,关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规则意识培养,并分享了人大附中的“全课程、全时空、全主体”机制,通过模块教学、精品社团与竞技比赛,让学生掌握2-3项专项运动技能。

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中心校区党支部书记孙丽指出,体育是“五育融合”的核心环节,能够培养坚韧意志与团队精神,她提出需通过“时间保障、空间拓展、课程创新、家校协同”四维发力,让学生“脚下有力、眼中有光”。

深外校友、AI视频生成企业联合创始人谢旭璋结合自身经历,认为体育是建立社会纽带、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他提出,AI视频生成技术可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运动记录与分享平台,增强运动成就感。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体育中心主任杨帆介绍了“健康守护123”倡议(日行1万步、运动2小时、距离3公里),推动运动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并表示AI在“教、学、练、赛、评”全环节中可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王钊认为,AI技术可通过“自赏性、陪伴性、竞技性”增强运动趣味性,解决“找不到伙伴、缺乏动力”等痛点。

未来展望

构建“人机协同、生态融合”的智慧体育新范式

本次论坛还达成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共识。一方面是工具性与育人性的统一,即技术应服务于“增强体质、培养习惯”的根本目标,避免陷入“技术炫技”误区;另一方面是人机协同的深化——AI替代重复性工作,教师聚焦情感引导与精神激励,形成“AI助手+教师主导”模式。

图片

范永泉呼吁,未来需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普及与深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挖掘社会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共融的智慧体育生态。周寅猛博士宣布,实验室将发布“满分AI大模型2.0”,通过多模态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运动评估与个性化指导。

图片

本次论坛不仅是AI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碰撞。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体育教育正从“身体训练”走向“全人培养”,从“经验传承”迈向“数据驱动”。当育人的诚挚初心与前沿的科技力量深情相拥,未来,全国教育同仁将共同努力,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互动中总结经验,创设更高效的课堂,为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