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一次性集结肾内、重症、心血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脊柱外科、消化内镜、儿童感染与肝病、中医骨科等八个专科管理分会,与乐昌市、始兴县、新丰县6家边远县级医院签订三年期学科帮扶协议,把“强基层”写进韶关的村村寨寨。这场被省卫健委副主任邓林峰称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模式的现场,标志着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在粤北正式落子。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民营医院和卫生社团组织联合党委负责人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定性这场合作:协会负责输出技术、标准与人才,地方政府负责政策、床位与病人,目标只有一个——让大病不出县得到落实,增加当地基层居民的医疗获得感。
而协会提供的六年追踪数据给出底气:学科联合体累计下沉专家6835人次、服务患者6万余名、开展新诊疗项目85项、教学培训3561场、6万余人次基层医护受益。如今,这套经验被整体平移到韶关,山区医院能否一夜“升级”成为全省医改的下一轮看点。
“八箭齐发”——把三甲科室搬到县医院隔壁
在活动现场的签约桌上,来自韶关市六所区、县医院都领到1—2个“对口主委团队”:始兴县人民医院对接心血管、肾内、重症三个分会,乐昌市中医院对接消化内镜与重症分会,新丰县中医院锁定中医骨科,新丰县妇幼保健院则迎来儿童感染与肝病分会。
在双方的合作协议上写明:以“科主任+骨干”双导师制常驻,年度量化考核,三年为周期,按“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路径,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血液净化、脊柱内镜、人工耳蜗、消化ESD、儿童肝穿、中医关节置换等急需技术“成建制”落地。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创会会长田武汉。
协会创会会长田武汉在现场放下“狠话”:“专家第一职业不能受影响,但帮扶必须真到位,谁浮在表面,最后受伤的是群众。”为确保“人到位”,协会把二级、三级医院对应的学科主任编入同一专科管理分会,形成“学科联合体”,专家周末下沉、线上会诊、手术带教均计入分会年度考核,既保住专家“饭碗”,也稳住基层“灶台”。
“破题之钥”——始兴县医院的“幸福烦恼”
“今天是最幸福的一天。”韶关始兴县人民医院院长张琦在签约后连用三个“感谢”:一是感谢协会把“传帮带”送到家门口,二是感谢省级头部医院把规范同质化的诊疗流程带进山区,三是感谢项目让“留住病人”成为可能。
她告诉南都记者,作为基层医院,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瓶颈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重症医学、心血管等领域,人才的匮乏成了掣肘急危重症救治工作的主要原因。“医院肾内科30台血透机运转良好却做不了腹透和肾穿刺,重症医学科团队一直希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此次支援韶关的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八支专委会团队中,就有重症医学等三支专家团队与始兴县结对帮扶。”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重症医学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刘占国教授告诉南都记者,他已经带队完成韶关帮扶县级医院的设备、人员、病种“三摸底”,并承诺依托珠江医院“ECMO资质培训班”把基层医护拉到广州轮训,再反向派驻高年资医师下沉,“让呼吸机、CRRT、人工膜肺成为守命的标配,而不是摆设。”
张琦院长估算,仅胸痛中心规范运行一项,每年就能让该县百余名急性心梗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将相关的急危重症患者留在县域,解决了患者在县内得到高质量救治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保支出且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省的是钱,更是老百姓的脚力和心力。”
“长效之锚”——写一本行业协会帮扶的“韶关标准”
协议之外,双方还约定“三个长效机制”:人才带教实行“季度进修+年度考核”,学科共建实行“共同申报课题+共享数据库”,管理赋能则把三甲医院的胸痛中心、6S管理、医保DRG工具整体导入。韶关市卫健局负责人表示,全市县域住院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减少外转医保基金支出约1200万元,政府将把帮扶专家食宿、劳务、交通费用纳入财政保障,确保“专家敢来、留得下、干得好”。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教授。
协会会长周灿权则把目标直接量化:“一年后回头看,哪个专科没达标,主委自己上来解释;三年后写出一本行业协会帮扶县级医院的‘韶关标准’,向全省21个地市复制。”根据日程,首批专家将于本周内完成科室交接、病人查房、手术排班,元旦前完成第一轮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明年3月前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6月前完成首批20项新技术首例手术,年底提交首份年度评估报告。对于山区百姓而言,再也不用凌晨四点坐班车去广州挂号,将成为“十四五”健康广东最真切的注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