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十五运”系列新闻报道
突破、创新,这是一届“高能”十五运会。
粤港澳携手,不仅是体育的竞逐,更是湾区能量的共奏。每一座特色鲜明的场馆、每一次超越极限的冲刺、每一抹科技赋能的锋芒、每一份全力以赴的喝彩……都映照着这片热土加速向前的身姿。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以数为眼,丈量赛事突破,解读湾区创新,见证生动热烈的十五运会,活力奔涌的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赛场已奏响竞技旋律——泳池的水花、赛道的脚步声与训练场的呐喊交织,年轻身影带着青春冲劲突破自我,资深健儿以沉稳姿态延续热爱。
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代表团,以1693人的规模领跑全国,其中00后运动员占比超过七成,他们以数据勾勒出这份“高能”体育精神的传承脉络:从奥运冠军的稳健引领,到新锐力量的潜力迸发,共同绘制出一幅湾区竞技的创新图景,预示着体育未来的无限可能。
代表团规模刷新纪录
粤港澳健儿共赴盛会
珠江水波荡漾,映照着东道主的热情笑脸;城市山海之间,健儿们的身影早已跃动于赛场一线。本届全运会作为史上规模之最,代表团阵容相当“壮观”:广东代表团以1693人的规模高居全国首位,香港代表团则以913人跻身前十,这数字也刷新了香港参与全运会的历史纪录。
在规模前十的代表团中,山东、江苏、上海等传统体育强省紧随其后,前十名代表团总人数超万人,占本届全运会运动员总数近六成。这份体量的背后,既是全运会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也离不开大湾区出色的赛事保障能力。完善的赛事服务与便捷的交通网络,让各地选手得以安心赴赛,共赴这场体育之约。
超七成为00后,年龄跨度44年!
全运健儿展现“多元活力”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界限,让不同群体在同一片赛场上绽放光彩。本届全运会运动员的构成,正是这份“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全部参赛选手中,男运动员占51.82%,女运动员占48.18%,近乎1:1的比例。女运动员在田径赛道、篮球赛场、跳水泳池中随处可见,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而广东代表团的性别结构更趋均衡,男运动员占50.75%,女运动员占49.25%,这份数据背后,是大湾区对女子体育的持续投入:从广东女足的职业化深耕,到香港女子沙滩排球的群众基础培育,女性运动员的成长空间正不断拓宽。
年龄跨度更是本届赛事“活力”的最佳注脚。广东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仅22.1岁;其中“00后”运动员达795人,占比74.2%,成为赛场的绝对主力。13岁的滑板少年林泓豪、许桐彬等人,带着青涩与冲劲,在滑板上刻画青春印记;“05后”亦有485人,占比45.2%,意味着近半数运动员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未来的体育之星,正从这里起步。
57岁的马术名将李振强,则是赛场的“常青树”,曾征战北京、东京两届奥运,如今再战全运,用沉稳的姿态诠释“运动无关年龄”。从13岁到57岁,这份跨越44年的年龄差,见证了个体的坚持,更展现出大湾区体育“梯队化”培养的成效。“体教融合”政策让新兴项目走进校园,为少年铺路;完善的老将保障体系,则让热爱得以延续,老中青三代健儿同场竞技,绘就了最生动的“活力图谱”。
10位奥运冠军领衔,超半数是“新兵”
广东代表团如何传承与突破?
广东代表团的阵容里,既有“星光熠熠”的冠军阵容,也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两者交织,构成了东道主坚实的竞争力。跳水项目堪称“梦之队”,两届奥运冠军全红婵将出战女子团体10米台与双人10米台项目,她跃入泳池施展“水花消失术”的瞬间,仍是无数观众期待的焦点;2024巴黎奥运会双料冠军陈艺文,将向女子3米板金牌发起冲击;谢思埸、陈艾森两位奥运冠军,则延续“双人组合”的默契,守护广东跳水的荣光。
不止跳水,游泳奥运冠军汤慕涵将在自由泳及接力项目中发力;花样游泳“双金姐妹”王柳懿、王芊懿将带来水中的“艺术盛宴”;羽毛球奥运冠军陈清晨、乒乓球名将刘诗雯、田径竞走冠军刘虹,也各自在项目中扛起大旗。10位奥运冠军覆盖7个项目,这份“冠军矩阵”,是广东体育优势项目长盛不衰的见证,更是大湾区体育实力的缩影。
与冠军辉映的,是“新兵”的锋芒。广东代表团中,首次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达598人,占比55.8%,超过半数为新人。这些“新兵”里,有第一次站上全运赛场的田径新秀,有初涉跳水成年组赛事的小将,他们或许没有冠军的光环,却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为赛场注入崭新活力。这种“以新为主、以老带新”的结构,既保证了赛事的观赏性与竞争力,也为巴黎奥运会后的中国体育储备了后备人才。
“三大球”报名人数领跑!
看广东代表团的“项目优势图谱”
集体项目无疑是本届全运会的“热门赛道”。足球以2565人成为最多人参与的项目,绿茵场上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传球,都牵动着观众的心;田径、篮球、排球紧随其后,四大项目总报名人数超5800人,占竞技体育总报名人数的54%,展现出集体运动的广泛吸引力。
作为东道主,广东代表团的项目布局精准呼应这一趋势,同时兼顾“优势保金”,形成清晰的竞争力逻辑:一方面,在集体项目上延续传统优势,足球、篮球、排球的报名人数位列各项目报名人数前三;另一方面,针对跳水、羽毛球等“王牌项目”,虽报名人数不及集体项目,但凭借全红婵、陈艺文、陈清晨等奥运冠军领衔的阵容,成为冲击金牌的核心力量。
这种布局,背后离不开大湾区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支撑。梅州作为“足球之乡”,年均举办各类足球赛事超5000场,培育了浓厚的足球氛围;广州、深圳的篮球场馆赛后全面向市民开放,年服务健身群众超千万人次,民间对集体项目的热爱,不仅为广东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更转化为运动员踏上全运赛场的强劲动力,让广东代表团在“广度”与“精度”上形成双重竞争力。
当少年的滑板在训练场划出优美弧线,当老将的马靴踏过沙场,当冠军的身影映在泳池水面,当新人的汗水滴落在赛道……这些备战中的身影,不仅是本届全运会的动人序章,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活力的生动缩影。1693人的规模、74.2%的00后、10位奥运冠军、55.8%的新人……这些数据是广东代表团的“实力标签”,更折射出大湾区竞技体育的“传承与突破”。全运赛场将检验这份耕耘,而广东健儿,已陆续交出他们的答卷。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张文嘉
设计:何欣 林泳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