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民谣《睇大戏》:广东音乐融合R&B律动,传粤剧之美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1-04 12:23
图片

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策划主办,联动文化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音乐厂牌、音乐平台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本季以“声动岭南,听见美好”为主题,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表达,挖掘岭南特色人文风物,展现岭南文化特色、精髓与内核,用音乐讲好岭南故事,唱响岭南文化。


即日起,社会征集优胜歌曲20强率先发布。它们从1400余首投稿作品中,经多方多轮严格评选后脱颖而出,将集中上线推广。一起通过歌曲和文字了解它们!

《睇大戏》由音乐人张炜作曲,一级编剧、一级作词冯敏仪作词,演员、歌手萧伊谷演唱。歌曲以粤剧与广东音乐元素为底,编织现代电子音色,通过对粤剧行当的生动描绘,将粤韵融合R&B律动,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递粤剧之美。

当R&B律动遇上粤剧和广东音乐

《睇大戏》的创作伊始,源于萧伊谷对两位词曲作者的邀请,有相似之处的生活背景加上相近的创作理念,让三位创作者一拍即合,希望通过音乐,以有趣、有爱的方式向孩童传递有关粤剧的知识,让他们感受粤剧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是孩童,对粤剧不甚了解的年轻人、外地人,乃至在成长过程中曾受到粤剧影响的年长者,都可以从这首歌里获得自己的体会。

张炜是职业音乐人,从事歌曲创作、影视剧配乐等多种音乐制作工作,也曾参与过许多童谣创作的活动。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切身感受到,如今的小孩子,不再像他小时候拥有许多可以接触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场景,因此,他想将广东音乐与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相结合,希望能引起新一代听众对广东音乐的喜爱与认同。

音乐风格上,张炜以R&B风格的律动和和弦搭建编曲,并融入了《平湖秋月》《彩云追月》《雨打芭蕉》三首广东音乐的经典旋律,和弦组合及和声色彩都更加贴合现代的审美。“很少有广东音乐使用这种和弦,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经典的广东音乐,希望让小孩子、年轻人听到一种新的感觉。”

图片

张炜。

冯敏仪是广东粤剧院的一名编剧、作词,同样土生土长于广州,从小听着粤剧、粤语童谣长大。“小时候的氛围就是,哪怕你没有主动去接触,也总会听到长辈或者邻居家播放的粤曲。”冯敏仪的创作源于对岭南在地文化的情结,她想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一首“有爱、好玩的作品”,拉近粤剧与孩子的距离。

于是,她在《睇大戏》的开头写下:“大家睇戏,粤韵传奇,慢慢讲你知,宝贝有咩问题(宝贝有什么问题),坐定埋位(坐好),来让我讲新古仔(来让我讲新故事)。”在冯敏仪看来,这样的切入角度有别于强势的输出,“不是说你必须喜欢它,而是如果你感兴趣,我会从我的角度分享怎么去欣赏粤剧,将粤剧的‘千般美’讲给你听,等你自己去体会。”

为具象描述这种“千般美”,《睇大戏》的歌词使用了诸如“合尺”“靠旗”等戏曲行话,也有如“丑生好有偈,大花面伸剑指,盛装旦角云袖低”这样的舞台场面性描写。她特意避免偏虚化的描写,用具象的方式清晰传递画面感,便于孩童和大众的理解。

图片

冯敏仪。

对于萧伊谷而言,《睇大戏》融合R&B律动与粤剧元素,对她的演唱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粤剧和广东音乐有自成一派的范式,而R&B是西方的音乐类型,要把两者融合,找到合适的唱法,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促进。”

萧伊谷的祖籍在湖北荆州,但自小在广州长大。她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也曾赴海外就读电影专业,一直从事影视、戏剧相关工作。在接触到香港制作人和一些港乐的活动后,她开始接触到粤语歌演唱的工作,继而成为了一名歌手。

在萧伊谷看来,《睇大戏》尝试把粤剧文化、岭南文化融入到Z世代语境当中,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相碰撞,“有一种时空对话的感觉”。因为自身的海外生活经历,她希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的表达,让更多国家的人也能了解粤剧,“我希望这首歌能成为这样的纽带”。

图片

萧伊谷。

岭南新民谣是丰富开放的个性化表达

此次参加岭南新民谣·第三季并获得优胜歌曲荣誉,张炜认为,活动为新生代以及不断寻求突破的音乐人提供了展现的平台,鼓励创意和想法,也有助于促进本地音乐工业的发展。

作为职业音乐人,张炜是如何理解“岭南新民谣”的?在他看来,“岭南”是突出地域特色,《睇大戏》演唱所使用的粤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民谣”不一定是大众所认知的传统民谣风格,而是“属于听众的歌谣”“需要传递给大众的歌谣”。而“新”则在于如何加入具有突破性的思维,比AI更有创造力、更有人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是文化的体现,通过岭南新民谣的歌曲创作,集中体现优秀的岭南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萧伊谷感受到,岭南新民谣举办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会促使不同风格的音乐人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地区的音乐交流氛围也因此愈发浓厚与活跃。

跟张炜的看法相似,萧伊谷认为“民谣”不局限在大众惯常定义的民谣风格,只要是从生活有感而发、发自真心的创作,就是民谣。“新”则是新的尝试,“这种尝试可能不是那么成熟,但只要具有传承岭南文化、探索新兴音乐形式的动机,我觉得就是岭南新民谣。”

冯敏仪认为,岭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既可以步履如飞、拼搏争先,也允许慢下脚步,过一种闲适的慢生活。“因此‘岭南新民谣’的‘新’不是‘旧’的反面,而是丰富的、开放的、允许个性化的表达。”

冯敏仪很喜欢的一句话,叫作“爱就是被看见”——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看见”有了新的输出,这份输出被听众所接收和“看见”,继而他们也会有新的“看见”和体会——这种流动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被看见、被爱的过程。而这正好呼应了岭南新民谣本季的主题——“声动岭南,听见美好”,“岭南文化的松弛感和包容性,让我们作为创作者被听见、被看见,鼓励更多的创作想法。”

成长时期的冯敏仪借由写歌抒发自己的倾诉欲,如今,她希望用创作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爱。“如果茫茫人海之中,能获得听众共情,那么这份爱就能被传递。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就是人生经历中非常珍贵的拼图。”

图片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黄超

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钟欣 林经武 彭思敏

采写:南都记者 丁慧峰 林经武 钟欣 李春花

本文撰写:钟欣

编辑:彭思敏 陈逸芬 蔡思思

剪辑/摄影:林经武 朱俊毅 钟锐钧

执行:李丹 郭慧聪

设计:金国华 何欣 尹洁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新民谣·第三季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