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正将智能的科学、数学和计算原理搞清楚,才算迎来真正的智能系统。”在美的集团第三届远见者大会上,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教授这句话,为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发展注入了冷静的思考,“个人看法是,目前所做的系统都还是知识系统,真正的智能,尚未抵达。”
日前,顺德企业家大会以“产业创新,企动未来”为主题,强调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驱动力。紧跟着,作为制造业行业龙头,美的集团便用其以“AI创新”(AInnovation)为主题的第30届科技月大会暨第3届远见者大会,为这一主题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这不仅是一场内部的技术盛会,更是一次观察中国制造业如何拥抱AI转型的窗口。
AI创新: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
10月31日,美的在佛山顺德全球创新中心,检阅了过去一年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这场世界500强的“科技盛典”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年度答卷。
本届科技月对奖项设置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显著增加了AI创新类“技术突破奖”的数量,并首次为AI创新方向单设“科技明星”与“科技新星”奖项,其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全力推动AI技术在各大业务板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落地。
支撑这些奖项的,是坚实的硬核突破。在“技术突破奖”中,家用空调的“全屋空气智能体AirAgent”实现了“一键全托管”的“空气智驾”系统;美的中央研究院与美的医疗联合研发的“AI高质量医疗影像技术平台”,则融合深度学习与成像模型,攻克了多个行业难题。在新产业领域,工业技术的“新一代全液冷箱式储能系统”和库卡中国的“太极重载机器人伺服电机垂直整合项目”,展现了美的在B端领域的技术纵深。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高密度人才与持续研发投入的双轮驱动。美的“科技明星”获得者、中央研究院的王炜开创了AI感控平台,赋能AI+机器人、制造、医疗新产业;AI研究院的牟小峰则主导实现了美言、美文、工业视觉等多个领域的大模型。
数据显示,近三年,美的研发投入超430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88亿元,同比增幅14.4%。在日前佛山顺德召开的一场全区企业家大会上,美的集团透露,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500亿元研发资金,布局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圆桌激辩:
AI的“智”与“障”
在同期举行的远见者大会上,一场汇聚了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香港大学马毅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刘勇教授以及美的内部技术专家的圆桌论坛,则将视角从当下的成果拉向了未来的迷雾,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拷问。
“知识是智能这种机制的结果,不是智能本身。” 马毅指出了当前产业界的概念混淆。他将当前大模型的能力定义为“统计记忆”,而非真正的“理解”。
“产业界有个误区,以为系统堆砌的知识越多就越智能。”马毅直言,真正的智能系统一定是“闭环自学习的能力系统”,而不仅仅是拥有海量知识的数据库。
在实现具身智能的技术路径上,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孙富春提出,“世界模型” 是未来重要的方法,需要对空间、时间、实体、关系等进行全要素的内部表征。而另一方面,通过大模型进行任务编排,也是实现机器人跨场景操作的有效手段。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Steve从产业实践出发,提出了 “大脑与小脑” 的分工设想:“大脑更多做感知推理、交互、复杂的调度问题;小脑更多是解决一些比较快速响应的条件反射问题。”
然而,无论路径如何,巨大的挑战横亘在前。数据,是公认的最大瓶颈。
马毅教授坦言,“日常的工人,千千万万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怎么采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此外,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的“成本”和“耐用性(Durability)” 也是规模化落地的拦路虎。马毅教授透露,他们与Meta合作研发的指尖触觉感知器,单个原型成本就高达1万美元。
具身智能:
梦想照进现实还有多远?
圆桌论坛上,最具烟火气也最引人遐想的问题,莫过于“每个家庭是否都会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这个问题,将关于AI的所有宏大讨论,最终聚焦到一个具体的产品上。
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博士提出了“三化”方向:人形机器人价值化、工业机器人AI化以及家电机器人化。
奚伟表示,人形机器人将首先进入工厂,完成“新质生产力”的使命,逐步再向商业和家庭场景推广。
但进入家庭的核心障碍之一是成本。马毅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成本和功能上同时具备竞争力。
Steve则给出了一个乐观的预期:“如果是一个50公斤左右的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成本在1万美元以内应该是能做到的。”
美的集团AI研究院院长徐翼分享,在工厂场景,美的的具身智能已经在分拣、拧螺丝等任务上取得进展。
“比如分拣类的任务……我们期待未来一两年之内达到显著突破。”而对于家庭中叠衣服、管理冰箱食材等更复杂的长程操作,徐翼坦言目前还只是Demo阶段,“真正能够进家庭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未来是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天下,还是专用功能机器的世界?
马毅提到了机器人创业专家李泽湘的观点:“李泽湘是真正服务机器人的……他的路线就是把你这个功能给我讲清楚,哪怕剪头发的,各种单一任务,他就设计一个最高效、最便宜的。”这与人形机器人路线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和竞争。
“未来人工智能或者是大模型技术和具身智能的结合,我们会看到很多工作将来会被机器接管。”孙富春说道。
但在这条路上,挑战与希望并存。
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已行在路上。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 实习生 周瑶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