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民谣《英歌·火走大街》:传统不是陈列,更是城市体温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1-05 10:41
图片

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策划主办,联动文化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音乐厂牌、音乐平台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本季以“声动岭南,听见美好”为主题,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表达,挖掘岭南特色人文风物,展现岭南文化特色、精髓与内核,用音乐讲好岭南故事,唱响岭南文化。


11月4日起,社会征集优胜歌曲20强率先发布。它们从1400余首投稿作品中,经多方多轮严格评选后脱颖而出,将集中上线推广。一起通过歌曲和文字了解它们!

第三首发布的社会征集优胜歌曲,是由创作歌手曾小健身兼作曲、作词及演唱,并借助AI编曲的歌曲《英歌·火走大街》。该作品以潮汕英歌舞的锣鼓与唢呐为底色,融入潮腔小调、说唱与电子低频,模拟“行街”队列的推进与号子呼应,在大合拍的副歌中将队阵身法化为声场,呈现了一场“传统×城市”的热浪对话。歌曲以潮汕“英歌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融合武术、戏剧与舞蹈的潮汕民间舞蹈)为核心意象,将英歌的刚正与群体气势,与当代流行律动并置,传递出“火走大街”的昂扬生命力。

传递“火走大街”的昂扬生命力

早在2015年前后甚至更早,来自湖北的创作歌手曾小健就开始尝试写歌、写词。那时的“年味”和“庙埕”,对他来说更像“课本插图”。曾小健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前几年出国到马来西亚留学时,他发朋友圈的次数开始骤减,语言与作息都被重置,很多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东西忽然成了“盼而不可得”。

于是,曾小健本能地开始往当地人多的地方去——去会馆、去看节庆,去和陌生人并肩吆喝,只是为了确认“自己还在一张更大的网里”。那时的他,看到了吉隆坡天后宫每逢新年挂满通红的灯海,夜里灯光一层一层亮到深处;槟城极乐寺从山门到檐角铺开的万点灯盏,把人照得像刚从童年走出来。那一刻的他意识到,“传统不是陈列,更是城市的体温”。

图片

曾小健。

关于创作一首潮汕民俗主题歌曲的想法,曾小健笑说自己平时挺宅,也不太爱凑热闹,属于“书斋型”的人,所以对群体性的“文化活动”会有点天然的距离。但到海外留学后,曾小健反而被那种隆重而热烈的“中华味”击中内心。

在他看来,吉隆坡天后宫每逢新年密密麻麻的红灯笼一路亮到深夜,槟城极乐寺的灯海也会持续点亮,整个城市都在“发光”。节日期间烟花齐放,热闹到从白天延续到夜晚……这种沉浸式的氛围,把他从“宅”的壳里直接拖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种对照下,曾小健意识到,英歌并不只是“非遗名录上的名词”,而是鼓点一落、血就跟着沸的生命力。于是,他想到了“可以创作一首歌去致意”。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走街巡演”的张力,正好契合了曾小健心里那股“想在街头把情绪敲响的冲动”。

关于歌名“英歌·火走大街”,曾小健认为,“火走”既是画面,也是状态,“鼓点像火、队形像火、情绪像火,一起‘走上街’。英歌不是在舞台被供奉的‘文物’,它本来就长在街巷、人群和节日里。歌名中用间隔号,是为了将‘英歌’与‘火走大街’并置,强调英歌在当今社会肌理中仍有力地存在”。

“你看新厂房的灯,和古庙檐的霞,都在同一片天底下对话……”歌曲里的这一句歌词,是来自曾小健在海外看到的反差体验:一边是工业园、城市高速发展的电光;一边是寺庙、灯会、年节的红影。“它们并不是互相抵消,而是在同一片天空下彼此照明——现代与传统、速度与仪式感的对话。其实我私心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火走大街啊,鼓点敲醒年华’,因为‘年华’是人的时间线,鼓点‘敲醒’的不是怀旧,而是当下的自我。”曾小健说。

曾小健也分享起了他在马来西亚留学时的见闻,据他介绍,槟城以闽南语系(福建)著称,却同时盛着潮汕、客家、粤、琼等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他走在乔治市街上时,常常听到的是不同方言的交叠。同时,还可以在“峇峇娘惹”(Peranakan)的屋宇与器物间,听见另一种混血的脉搏。瓷砖、彩玻、香料和方言,都和解在同一条街巷。“我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第一次被‘华人是谁’这个问题触到了情绪的源头。”

曾小健还说,也正因为在海外,他和“英歌”之间的距离忽然变得很近。英歌本是潮汕血脉里的战舞,如今在马来西亚也扎下了第一支队伍: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你会看见年轻人握槌、踏阵,把从汕头学回来的步法在新山的街头重新点燃。那种‘传统一过海,反而更响’的反差,也正好解释了我为什么写《英歌·火走大街》这首歌的原因:在异乡,人更懂得什么能把自己拼回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英歌·火走大街》借助AI进行了编曲。曾小健介绍,在这首歌里他用了AI做节奏模式生成,先喂入英歌锣鼓片段,获得若干“兼容”律动草案。还用了模型做唢呐音色的谐波成分分析,指导EQ与饱和器链路。而文本到旋律的“哼唱草案”,则是再由他进行人工改写与标注装饰音,最后再让AI给出频谱与响度匹配建议,但最终的决策还是由曾小健的耳朵拍板。“我把AI当‘会提案的助理制作人’,它提高了迭代速度,但作品的情感取舍必须是由人来定。”

“技术不是要削平情感,

而是把我送到更对的那一下鼓点上”

这次凭《英歌·火走大街》获得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社会征集优胜歌曲,曾小健也有了全新的感触。在他看来,“岭南新民谣·第三季”更聚焦在地文化表达,鼓励多元融合,而且今年征集的热度很高,专家评审的阵容也很强,还特别讨论到AI在音乐创作中的位置。“能在这么讲究作品生命力的平台里,拿到优胜歌曲,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被看见的不只是技巧,而是‘让传统在当下发声’的那口真气。” 

曾小健还介绍了《英歌·火走大街》的创作难点与挑战,歌曲中锣鼓、唢呐与说唱的大胆融合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据他分享,创作时他的底层结构是“英歌锣鼓—唢呐主旋—低频合成支架—说唱叙述”,尽量让传统器乐先“占位”,再用电子与说唱把速度感拉长。

而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唢呐穿透力强,容易刺耳。曾小健用了多段压缩+动态EQ压制齿感,再在2–3kHz做窄Q降峰以保留穿透、减少疲劳。在律动上,英歌的“锤点”很密,则让底鼓遵循锣鼓重音,贝斯走“呼应而非齐踩”的反拍,语言上,则是将潮腔小调与说唱并置,需要空间安排。“我用‘call&response’排布,让小调与rap互为前后景。最后在人声堆叠上,我把‘号子’做成群体质感,呼应英歌‘队’的能量。英歌非常适合‘街头合唱’的张力。”

图片

曾小健就读于马来西亚特雅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他将“跨学科”变成了日常。在两系之间,他像在两种“乐器”间来回走位。在曾小健导师的鼓励下,他把计算、数学、配器揉成一个工作流,让AI先把“可行的草案”铺开,再由他做味道与取舍。“久而久之,我就明白了技术不是要削平情感,而是把我送到更对的那一下鼓点上。所以今天回头看,我对走上音乐这件事的回答,其实很朴素。先是孤寂,让我去找人群;人群里有节庆与仪式;仪式里有鼓点;鼓点里有故乡;而AI,只是让我更快、更准地把这股脉搏写出来。”

曾小健认为,岭南新民谣的“新”首先是“语境新”,这首《英歌·火走大街》把直播镜头、产业园与光刻机这些当下的意象写进民谣文本,让“非遗”与现实生活并轨。结构上的“新”则体现在潮腔小调×说唱的段落对位,加上锣鼓群像的“合拍副歌”,是为街头而写的编曲。“最后是‘工具新’,AI介入的是加速试错与校对,而不是替代创作,既保持了速度,也保留了人味儿。这些都和‘岭南新民谣·第三季’对于‘融合创新、贴近在地’的取向同频。”

图片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黄超

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钟欣 林经武 彭思敏

采写:南都记者 丁慧峰 林经武 钟欣 李春花

本文撰写:林经武

编辑:彭思敏 陈逸芬 蔡思思

剪辑/摄影:林经武 朱俊毅 钟锐钧

执行:李丹 郭慧聪

设计:金国华 尹洁琳 何欣

编辑:彭思敏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