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小镇引爆生物医药集群,广州黄埔打造归国创业“第一站”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11-04 22:21

从大洋彼岸到广州黄埔,邹鸿志的十年归国路,如今凝结在康立明生物位于知识城崭新的总部大楼里。他当年在美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粪便基因肠癌早筛产品,不仅成功实现产业化,更进入广州市公共卫生项目,并走向海外。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这样一群同样怀揣理想的海归人才,正汇成一股创业暖流。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广州·生物医药)即将揭牌,自2018年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以来,这里已从蓝图变成创新企业和海归人才的创业家园。

多年耕耘,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构建起“研发在广州国际生物岛、转化在广州科学城、生产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找到适宜的土壤。海归小镇正通过“1+N”的一镇多核模式,成为推动区域协同的重要枢纽。在这个需要耐心与信念的行业,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成为广大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第一站”。

图片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广州·生物医药)。受访者供图

协同发展的生态闭环矩阵

站在知识城的高处远眺,3.8平方公里的海归小镇核心区与4.2平方公里的远期功能拓展区连为一体,构筑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核心区宛如一座创新工场,已聚集约30家知名创新企业与项目。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诺诚健华等龙头企业扎根生长,不仅带来前沿理念和技术,更持续吸引海外人才慕名而来,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这里最吸引生物医药企业的,是产业链的完整性。”一位研究区域创新的城市规划专家指出,从实验室到临床,从初创企业到规模生产,几乎所有环节都能在此找到支撑。

配套的“双中心”——凤凰谷海归中心和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为生态系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支撑。前者聚焦高端办公与研发生产,后者集成学术交流、研发孵化、总部办公与商业配套,已吸引赛默飞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印证了这片土地的魅力。

在更广的视野中,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构建的“两城一岛”协同格局——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让每个区域能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合力。海归小镇则通过“1+N”一镇多核驱动模式,成为推动区域协同的重要枢纽。

在广州科学城建设的广州归谷科技园,是广州海归小镇的先行起步示范区,正发挥“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广州欧美同学会顾问、黄埔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归谷科技园总裁范群表示:“海归创业者需要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全方位的优渥科创生态,以助力其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对标硅谷的基地,专注于初创阶段的中小规模海归项目,已入驻企业超360家,其中海归初创项目超50个。

图片

广州归谷科技园。通讯员 邓志伸 摄

粤港澳大湾区海归之家通过十大运营服务体系,助力创业者快速融入本地创新创业网络;广州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汇聚了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海创产业院合伙人,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加速器则为海归小镇提供专业孵育动力。

“海归小镇”叠加“一谷、一院、一站、一家、一岛、多孵化器、双中心、一体系(政策+配套)”,构建了核心区、起步区、协同发展区共建的空间格局,实现留学人员“归国第一站”的软硬双联通。

图片

海归小镇通过“1+N”一镇多核驱动模式,成为推动区域协同的重要枢纽。

人才回流与产业升级的战略契合

海归小镇的落户并非偶然。

作为广州工业强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虽以制造业闻名,但在20世纪末已敏锐捕捉到生物医药这一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广州科学城规划建设为起点,开启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马拉松”。

广州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埔欧美同学会会长许嘉森,2006年回国后就在广州科学城创立了益善生物,并于2010年被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我们花了半年多找地方,对比多个大城市,最终选择科学城,就是看中其突出的创业政策和环境”,他回忆称,彼时黄埔的生物医药产业尚未成链,但已初具竞逐实力。

2011年底,随着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刚开岛运营数月的生物岛划归广州开发区管理,黄埔生物医药产业迈入集群化发展阶段,“两城一岛”的协同格局得以明确。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采取“以平台引企业”的策略,政府投资产业园,医药巨头涌入,聚合上下游企业。

图片

广州国际生物岛。通讯员 贾自豪 摄

“生物医药行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它势必聚集众多留学人才。”许嘉森表示。2018年,欧美同学会计划在全国建立10个海归小镇,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凭借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成功争取到首个落户点开始筹建,广泛吸引留学人员。

为突破传统园区发展思路,广州采用“政府提供物理空间+欧美同学会引进留学人员+市场化团队运营管理”的创新模式,组建了20亿元的园区运营管理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力争基金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

以广州高新区集团打造的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及疫苗基地园区为例,这里充分利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对外科研合作优势,推动中以、中欧协作研发等国际合作落地,建设生物医药国际研发协作示范区。尤其在科研创新方面错位竞争,重点吸引海归人才发展“飞来型、候鸟式”科研创新功能,打造生物医药国内领先的科研创新高地。

从引回来到留下来的精准跨越

海归小镇的背后,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乃至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雄心。

近几年,中国医药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这离不开国家政策发力、技术能力质变、海外人才回归与耐心资本转变的共同作用。

位于生物岛上的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之初便从海外引进了大批高层次研究员,并支持他们将研发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广州明迅生物创始人吴光明、利德健康CTO曹小宝均是其中的代表。

专攻胚胎研究的吴光明,带领团队突破了四倍体补偿技术的产业应用,建立Turbomice(高效基因编辑小鼠)技术平台——全球首个批量化制备出可用于新冠药物、疫苗研究的ACE2人源化小鼠的平台。“通过这项技术,能将传统技术需要数年的研发周期缩短到2-4个月”,他说。

长期致力于医工交叉研究领域的曹小宝,围绕生命科学关键工具需求,自主研发了10余款创新工具系统,基于核心专利推动公司成立,并于今年获得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是近三年科学仪器行业中最大的一笔天使轮。“我从大学时就有创业梦,希望自己研发的产品能走进千家万户,留学也是为了回国创业。”他说,如今梦在成真。

生物技术研发充满不确定性,特别是从实验室到产品的“死亡之谷”阶段,令许多资本望而却步。吴光明和曹小宝不约而同地提及,长期耐心的资本投资,对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度过“寒冬”尤为关键。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以创新金融模式破解这一难题,基于该区原10亿元人才引导基金,整合资源设立规模50亿元科创母基金,重点投向本区含海归企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突破性的是金融容错机制——允许种子基金单项目100%亏损,实质是政府替资本承担早期风险。

目前,这些资金累计向274家企业投资约76.11亿元,其中海归创业企业为58家,投资金额约18.54亿元。

在生物医药这条漫长赛道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用二十年时间,编织了一张涵盖政策、空间、资本、人才的全要素创新网络,约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此扎根,呈现勃勃生机。

这里没有奇迹般的速成,有的只是对产业规律的尊重、对创新耐心的坚守,以及对全球人才的真诚渴望。当更多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世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海归创业“第一站”的故事将再续新篇。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受访者供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