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深圳文交所今年交易额突破千亿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1-04 21:32

11月4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创新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深圳举行。深圳文交所的“成绩单”里多了一个亮眼的数字,100000000000。深圳文交所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交易额达千亿,这不仅是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里程碑,更是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从“规模突破”迈入“价值深耕”的新阶段。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一场汇聚产学研多方智慧的深度对话,正为文化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重构产业生态探寻清晰路径。

 

让文化数据成为激活实体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回溯文化数字化的探索历程,深圳文交所致力于破局行业痛点。自2022年独家承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以来,便聚焦文化数据“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的核心问题,打破大量优质文化资源长期“沉睡”的困境。如今,深圳文交所依托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构建了集“文化产权要素”交易与“文化大数据”交易双引擎驱动的交易生态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实现了从“横向”全国区域数字化赋能,到“纵向”孵化行业垂类交易子平台,并形成“数实结合”的特色交易模式。这一实践更是获国家层面认可:2024年,中办国办在综改《意见》中明确赋予深圳文交所重要使命,要求“依托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深化试点,持续创新文化数据交易场景”。

图片

从艺术品数字化交易的破冰,到文化IP赋能的价值转化,再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深圳文交所通过一系列差异化创新交易场景的落地,不仅让千亿交易额成为现实,更成功搭建起文化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份“千亿成绩单”的背后,是文化大数据与实体产业融合的初步实践,也为“文化数字化赋能百业”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战略布局中,深圳文交所并非止步于交易规模的扩张,而是聚焦“数实结合”的核心目标:一方面,持续完善文化大数据服务生态体系,推出“四链路闭环”服务、数据资产入表、版权认证等数字服务;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国家声景港等示范项目,以声音文物数字化保护为切入点,推动数字版权国际化交流,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业态,让文化数据成为激活实体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深入探讨文化数据赋能实体产业的实现路径与标准体系

 

如何让文化数据真正走进千行百业?深圳文交所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深入探讨文化数据赋能实体产业的实现路径与标准体系。专家的共识指向“路径创新”与“标准共建”两大核心。从实践路径来看,文化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需突破“单点对接”的局限,形成“需求牵引—数据供给—场景落地—价值反馈”的闭环。例如,在文旅产业中,通过整合景区客流数据、文化IP数据、消费行为数据,可为景区开发定制化体验项目;在制造业领域,文化IP与工业设计的结合,能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统一的标准体系——从文化数据的分类分级,到数据确权的法律界定,再到交易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只有明确标准,才能降低市场主体的参与成本,激发产业活力。

图片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的交汇点,千亿交易额只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序章”。“十五五”期间,文化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将面临更高要求:既要持续完善国家级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文化数据“可确权、可定价、可交易、可追溯”,筑牢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也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培育更多文化数据赋能的创新业态;更要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区域与行业的数据壁垒,让文化数据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从千亿交易场景的建成,到“文化数字化赋能百业”战略的推进,深圳文交所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数据不仅是交易的标的,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唯有以创新为帆、以标准为舵、以协同为桨,才能让文化数据的“活水”滋养实体经济的“沃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