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软肥沃的土地里,一颗颗金黄色的马铃薯被刨出,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惠东县铁涌镇油麻地村,连绵数公里的马铃薯田里,村民们正忙碌地收获着“金蛋蛋”。
丰收时节
62岁的村民柯时纳从20多岁就开始种植马铃薯,如今靠这项产业养大了两个儿子,建起了新楼房。惠东县作为“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2024年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达8.41万亩。经过多年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单纯的农产品延伸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薯”。
冬种马铃薯成农业支柱
惠东县冬种马铃薯产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引进,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惠东已涌现出铁涌、平海和稔山三个冬种马铃薯专业镇。
2024年,惠东全县春收马铃薯8.37万亩,总产量25.11万吨,总产值约5.02亿元。马铃薯种植户约1.5万户,涉及4.5万人,联农带农效益明显。惠东马铃薯主栽品种为“费乌瑞它”系列品种之一的“粤引85-38”,该品种生育期75至82天,黄皮黄肉,商品薯大薯率超过80%。由于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平均亩产高达5000多斤,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
从种植到加工的转变
近年来,惠东县大力推进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链从单纯种植向加工销售延伸。在政企协同发力下,乐夫公司投入8000万元,在铁涌镇小屯村打造占地80亩、配备十万级食品车间的乐夫食品综合中心。该中心集仓储、加工、科研于一体,引进现代化烘焙生产线,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2025年11月正式投产运营。
促农增收
乐夫公司还创新性地打造了“蛋鸡+马铃薯”种养立体循环模式。这一模式形成了“养殖—种植—加工”生态闭环,将鸡粪科学发酵为有机肥料用于马铃薯种植,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改善了土壤质量。目前该模式已实现马铃薯亩产增产15%以上,助力亩产年收益突破8000元。
研发驱动附加值提升
以技术创新和模式突破为抓手,惠东推动马铃薯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转型。在循环模式基础上,乐夫公司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以鸡蛋、马铃薯为核心原料,研发出300余种蛋糕品类。其中一款含80%马铃薯成分的蛋糕销量表现突出,依托超低温冷链系统直供全国多家大型商超与餐饮企业。惠东县还不断尝试引进新品种。近年来,尝试引种彩色和加工型马铃薯,丰富鲜薯品种结构。
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2019年在铁涌镇就开展了70多个新品种的试验,初步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惠东马铃薯不仅供应国内各大超市,还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旭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发生产土豆粉、土豆泥、土豆米等多种马铃薯制品,扩展了产品品类。
构建稳定产供销体系
惠东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成功构建了稳定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乐夫公司通过提供马铃薯种苗、种植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服务,带动农户增收。
构建了稳定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2024年,该公司在铁涌镇向620余户种植户收购马铃薯126万吨,助农增收372万元。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强村公司/村经济联合总社”模式,推动小屯、三多、田洋、光明等8个周边村集体经济共增收108万元。乐夫食品综合中心投产后,预计可吸纳近300名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金融支持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2022年至今,农业银行已累计为铁涌镇的137户马铃薯种植户,投放了共计3307万元的贷款资金,有效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接下来,铁涌镇将结合美丽乡村走廊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典型村建设等,进一步挖掘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未来将推动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构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惠东县计划将目前的马铃薯产业“稻—稻—薯”种植模式优化为“鲜食玉米—水稻—马铃薯”种植新模式。通过这“四新”产业布局,推动冬种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形成长效稳定的增收途径。
马铃薯蛋糕
随着乐夫食品综合中心即将正式投产,惠东马铃薯产业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覆盖。这座现代化的加工中心将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小土豆”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采写/摄影 南都N视频记者 郭秋成 通讯员 叶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