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出品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斩获文华剧目奖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04 22:40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举行。闭幕式上正式揭晓了第十八届文华奖获奖名单,广州原创舞剧《醒·狮》从全国参评的42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唯一一部喜获文华剧目奖的剧目,也是继第十七届文华奖广州斩获三项“文华单项奖”后摘得重磅的“文华剧目奖”。

 舞剧《醒·狮》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是国内首部以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为核心题材的民族舞剧,自2018年首演至今历经七年打磨,演出超300场,此前已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多个奖项,可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此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剧目奖,标志着广州文艺创作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地域特色全国传播”的探索中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同时彰显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和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出新出彩的喜人成果。

图片

最燃舞台“顶流”,岭南优秀文化绽放新时代璀璨光芒

    前不久,中国和马来西亚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剧《醒·狮》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岭南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广东醒狮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民俗艺术,拥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它既是岭南人节庆生活的精神符号,也是海外华人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艺术总监、总导演史前进,制作人林凯彬、总编导钱鑫、王思思,编剧罗丽等组成的主创团队历时5年采风,足迹遍布三元里村、陈家祠、佛山祖庙,将南拳马步的刚劲、醒狮腾挪扑跃的灵动与民族舞蹈的抒情特质相融合,创造出“狮形舞韵”的独特语汇——演员无需佩戴完整狮头,仅通过肢体张力与道具“龙骨”的虚实结合,便将醒狮的威风与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醒为神,以狮为形”的创作理念,让古老艺术在舞台上获得了当代生命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作品将醒狮文化嵌入三元里抗英的历史语境中,通过两位舞狮少年在爱恨情仇与家国大义间的抉择,赋予“醒”字以“觉醒自强”的时代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指出:“‘以醒狮为题材’体现出舞剧创作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南狮’所具有的‘可舞性’,更在于这种‘可舞性’的载体所置身的语境——那个因抵制‘鸦片贸易’而引发列强入侵的广州城郊‘三元里’。”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叙事策略,使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形成深度共振,为非遗题材创作如何“接天线、接地气”提供了广州答案。

    戏剧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认为,“舞剧《醒·狮》以紧扣时代精神的主题立意,匠心独具的文化质感和品位,自近而远、通古及今的民族精神气质贯穿创作始终,通过新的时代精神传递,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感召和体验到民族优秀文化力量的强劲辐射。”

图片

爆款非遗精品,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

    在艺术呈现上,《醒·狮》注重艺术融合,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中式美学体系,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也是该作品成功的一个关键。

    “从中国舞剧的发展脉络来看,《醒·狮》的艺术融合之道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人员邹俊星在评论文章中指出,《醒·狮》回应了当代舞蹈“回归传统、彰显文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民俗与艺术的壁垒,为民族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醒·狮》舞美设计刘科栋摒弃繁复的高科技堆砌,以简约的“狮头龙骨”装置和条凳道具,通过空间调度营造出采高青、斗狮等经典场景;屏幕上的泼墨狮头影像与舞台实景三重叠印,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意境。舞蹈编排上,广东醒狮非遗传承人赵伟斌担任醒狮指导、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担任武术指导。主创团队将南派醒狮的难度技巧有机融入舞蹈语汇,使全剧既有“荷尔蒙爆棚”的燃点,又不乏“刚柔并济”的张力,彻底改变了民族舞剧“重抒情轻叙事”的刻板印象。

科技赋能则为作品插上了“破圈”的翅膀。2021年《醒狮美高梅》在澳门驻场演出时,借助全球最大室内LED屏实现实景与虚拟的沉浸式融合;2022年的线上直播更以1元票价吸引340万人次观看,观众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2000场线下演出的观众量,成为全国观众在全媒体时代第一次手机戏剧直播盛宴,也是“原创广州、云端赋能”的广州特色演艺发展成功案例。这种“线下精品化+线上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为舞台艺术应对媒介变革提供了创新范本,也让广州文艺的影响力突破地域边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原创“金招牌”,打造广州文艺创作“集群效应”

《醒·狮》的获奖不仅是单个作品的成功,还体现了广州文艺创作的“集群效应”。记者了解到,以舞剧《醒·狮》为起点,广州歌舞剧院联合核心创作团队打造了“岭南三部曲”——后续推出的《龙·舟》《英歌》分别以端午龙舟、潮汕英歌为题材,延续了“非遗现代表达+时代精神诠释”的创作逻辑,形成“一部戏带火一个系列,一个系列激活一个生态”的良性循环。接下来广州还将推出芭蕾舞剧《归义》、粤剧《如风似璧》等多部舞台艺术精品,为全国演艺事业树立典范和标杆,有力展示广州演艺创作的丰硕成果。

在产业运营层面,《醒·狮》开创了“剧目+文创+数字”的多元开发模式。《醒·狮》艺术总监、总导演史前进介绍,该剧首演以来,就注重以“舞台+”创新传播矩阵,让“醒狮”从单一的舞台符号,转变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文化载体,推动岭南文化从“被动观看”走向“主动参与”。

 围绕舞剧推出的漫画、手偶、挂饰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观众喜爱。澳门驻场演出与线上直播则拓展了收入渠道,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这种“创作-演出-衍生”的全产业链思维,为广州文艺院团从“输血”向“造血”转型提供了实践经验。

图片

 “看剧到广州”,国际演艺中心培育建设在发力

 《醒·狮》斩获“文华剧目奖”,更是广州长期以来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所结出的硕果。广州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强化资金激励、有序推进顶层设计等举措,优化文化事业发展“大格局”,构筑演艺建设发展“大矩阵”,实现文艺创作成果“大丰收”。

 近5年来,广州扎实推进国际演艺中心和城市文化建设,鼓励院团创作原创文艺精品,用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一批优秀舞台精品剧目,先后41次获得“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世界马戏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其中,3项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部作品获得“文华奖”,6部舞台艺术作品和4部图书作品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1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部原创舞剧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数量位居全省之冠。

舞剧《醒·狮》的十年历程,是广州文艺创作“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它向观众证明:扎根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现代艺术语言激活传统基因,用科技手段拓展传播边界,文艺作品便能既有“筋骨”又有“温度”,既“叫座”更“叫好”。未来,广州将继续为观众贡献更多具有岭南特色、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助力更多广州文艺精品和艺术家斩获更多世界及国家级大奖,推动广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穗文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