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内容由AI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自2023年ChatGPT吹响行业号角以来,社会各界都对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如何在智能时代抓住机遇,重构企业的增长范式,已经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焦点议题。
南方都市报近日在杭州举办了“AI+时代如何用好AI:‘探寻增长新范式,抢抓人工智能+时代红利’主题沙龙”。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金小刚在现场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不能将AI视为技术的简单应用;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重塑了整个世界,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成为趋势。因此,企业应改变思维,以“无限游戏”的心态去探索,同时应该围绕真问题去思考技术的局限性和落地问题,做“小而美”“能快速验证”而非投入巨大、难以验证的庞大工程项目。
金小刚提到,当下全民都在制造AI焦虑,好像不用就会“完蛋”,但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拥抱”比“用好”人工智能更重要。而“用户如何看待当下的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进展,决定用户后续的行为。人们跟风大语言模型,其背后的逻辑是将当下的产品视为了终极产品。我们习惯将人工智能押注在一个企业上,在一个产品上,在一次探索上,期待一次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现实的人工智能行业却是日新月异,你刚刚all in的产品,下一刻可能就被干掉。”
对于企业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金小刚认为,相较于“有限游戏”,在“拥抱”人工智能时,用无限游戏的思维去参与更加重要。“真正的科学没有终点,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所有东西都‘有终点’,当我们认为DeepSeek拯救了中国时,梁文锋说‘DeepSeek这样的创新在硅谷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习惯于要一个答案,但真正的科学并没有答案,正如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宇宙有多大一样。因此,让自己成为永远的探索者,追求下一个,我们才能不被淘汰。其实,人工智能探索也没有终点,没有人知道人脑如何思考,人工智能会永远在路上,中国企业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参与到这一无尽探索的过程中。”
除了思维上的变革,金小刚认为,企业需要用极致性来构建生态,构建系统也非常重要。这也印证了当下多个大模型企业坚持“开源”的现状。“开源让企业能搭建生态并保持向前,生态才是更牢固的护城河。我认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只做单品很容易被复制,但生态往往难以被超越。你可以看美股排在前面的企业,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生态。”金小刚提到。
金小刚认为,当下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应该放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需要对企业组织、企业业务进行重构。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预防工程化思维。“在数字化转型中,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鲜有人关注,大家都在用工程化的方式做事情。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应该沉淀数据和工具,让现有的项目对未来的探索产生影响。工程项目,成本高,起点低,对未来无法提供价值。应该以‘小而美’的方式做到极致,并进行快速检验,甚至可以做到工具化,这样的过程才是可移植的。”
“人工智能在近年引起热烈关注,其实未必是因为智能的进展,更在于其带来的普惠。正如IT演进过程中几次重大变革一样,是微软带来了计算机的普惠,而智能手机则让网络交互普惠了大众。本次大语言模型同样是来自交互的普惠。未来很多交互将被重塑,大量的数据会被重构,很多硬件会被重新激活。”
不过,金小刚也提到,截至目前,大语言模型行业还没有出现如同智能手机时代出现的微信、抖音、淘宝、携程等超级应用,大语言模型落地还依赖于企业的不断探索。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重塑交互和其背后的数据,让数据发生价值。他呼吁企业成为发现真问题的人,围绕真问题去思考技术的局限性和落地。
出品:南都政商数据新闻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林文琪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