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三学生李乐典在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荣膺金牌,成为该校继2024年崔恒同学之后的第二位化学竞赛全国金牌获得者。
这位凭借扎实基础和稳定发挥崭露头角的优秀学子,与同样获得广东省一等奖的两位高二学弟学妹——吴昊和郝欣怡,一同携手学校化学竞赛教练团队老师,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享了化学学习的关键窍门,为普通学生攻克化学学习难题提供了实用的“秘诀”。
窍门一:兴趣能让枯燥的重复变得有意义
化学常被误解为“理科中的文科”,因为元素周期表、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三位同学看来,这种刻板认知需要打破。
李乐典与化学的结缘颇具戏剧性。初中化学课上,老师风趣的段子让他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最初的好奇 ——“老师会讲学生在学校制氯气、在家尝试‘爆炸性’化学实验的趣事,趁机穿插相关知识点,让我们觉得化学特别有意思”。
中考后,李乐典想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于是我买了一本高中化学教程来自学,越学越费劲,我很惊讶:高中的化学竟然这么难吗?后来我才知道我买错了,我买的不是普通版的教程,而是竞赛教程。”但这种“误打误撞”,恰恰让李乐典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化学世界,也让他确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即使是竞赛难度的题目也有机会攻克。
在竞赛教程的引领下,李乐典对化学世界的未知领域产生了强烈探索欲。这种兴趣支撑他走过了每天 9-10 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即便面对重复练习的枯燥,也能在解决问题、收获新知中感受到快乐。
李乐典强调,无论多么喜欢的学科,都难免遇到倦怠期,而兴趣就是坚持下去的核心动力。当解决难题时会因成就感感到快乐,当遇到瓶颈时会因求知欲主动钻研,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被动背诵高效得多。
吴昊的经历同样佐证了兴趣的可塑性。原本痴迷数学的他,在一次化学公益课后找到了新的兴趣点:“化学好像更有意思”。这种兴趣转化让他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化学竞赛领域中。事实证明,兴趣可以带来奇迹——他在进行化学竞赛学习的第一年,就成功拿下了广东省一等奖。
窍门二:用“理解式记忆”代替“死记硬背”
化学是一门知识繁杂、规律多端的学科,有许多同学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化学。但在三位同学看来,化学知识其实是有它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规律的,关键是要找到和抓住这个“基本主线”,才能真正提高化学成绩。
“化学的变化原理都可以理解,理解透彻后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李乐典分享了自己的记忆窍门。他认为元素周期表、化合价等看似孤立的知识点,背后都有内在逻辑关联。比如掌握了原子结构的规律,就能推导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就能预判产物与反应条件。这种“理解式记忆” 不仅效率更高,还能灵活运用到解题中。
学习时间分配上,李乐典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进行题目训练和模拟考试,他通常安排在早上——因为这一时间段思维最活跃,最适合高强度的脑力活动,适合处理思考量较大的任务;
下午和晚上则专注于知识点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提升。
吴昊的学习秘诀是“推导式学习”。他建议学生不要满足于记住书本上的结论,而要尝试推导过程,就像数学中的二次结论一样,通过自主推导加深理解。“比如看到一个化学方程式,不要只记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反应条件如何影响产物”。这种思考方式让他在面对复杂题目时,总能快速找到解题突破口。
要想获得高水平的化学能力,必须要关注全球的化学前沿动态。“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术网站了解生物化学、超导材料等前沿领域,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李乐典认为化学不是孤立的学科,了解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让学习视野更开阔,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窍门三:团队协作+“不内卷”的家长+AI赋能,建构良性学习互助氛围
三位同学都强调,化学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团队协作是他们共同的法宝。
李乐典坦言,独自学习时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而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遇到疑问时,和同学一同探讨,不仅能够迅速找到答案,还能激发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同学们彼此分享学习心得,由此形成了良性的“传帮带”机制。这种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然成为深圳实验化学竞赛团队的一大特色。
郝欣怡作为学校 10 名化学竞赛省一等奖得主中唯一的女生,对此深有体会。她回忆起曾和同学为一道题争论一整节课,不仅最终解决了问题,还延伸出多个相关知识点。“合作学习能让思路更开阔,一个人的思考总有局限,多人协作能弥补不足,进步更快”。
善用工具也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吴昊分享了自己的特别经验:在遇到疑难知识点时,会借助 AI 工具辅助理解。“AI 能提供详细的推理过程,但不能完全依赖,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对错”。他认为合理利用现代科技,能帮助突破个人认知局限,尤其适合解决独自钻研无果的难题。
“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师长,他们都不‘内卷’,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特别是,他们非常理解化学竞赛成绩的特殊性、波动性,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成绩起伏就对我进行苛责,而是更关注我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李乐典感慨道。
窍门四:有时候要学会适当放松,“交叉式学习”更高效
化学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劳逸结合方式,是长期坚持的保障。
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学习,李乐典也会出现倦怠情绪,甚至偶尔通过打游戏放松。"适当的放松不是浪费时间,反而能缓解心理压力,让后续学习更有动力",但他强调放松要适度,不能沉溺于娱乐而影响学习。
“多刷题、多看书,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就能缩小差距”。郝欣怡分享了自己的劳逸结合技巧:课间和同学打羽毛球,放学后看会电视或玩游戏,学习时则采用交叉学习法,比如前一小时学有机化学,后一小时学物理化学,避免长时间专注单一领域导致枯燥。
“学习状态紧绷时,不妨眯 10 分钟或呼吸新鲜空气,调整后再重新投入”,郝欣怡认为,高效的学习不在于时长,而在于专注度,过度疲劳只会降低效率,得不偿失。
窍门五:女生学理工科要发挥“细致严谨、表达能力强”的优势
郝欣怡在理工科学习过程中,逐渐察觉到女生所具备的一些独特优势:“女生学习理工科,在研究视角方面常常能与男生形成互补,会留意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进行实验时,她们更为细致严谨,能够减少因粗心而产生的误差;在面对需要文字阐述的题型时,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更为出色。”
“女生要是认真学理科,只要肯用心投入,其实大家的学习效果没什么差别,完全能打破 ‘理科男生更占优’的刻板印象。”郝欣怡补充道。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化学学科主任、竞赛总教练周志平感慨:“这些孩子总结的窍门,恰恰印证了‘兴趣 + 方法’的教育逻辑。李乐典能在实验室自学到很晚,吴昊主动研究化学知识的‘二级结论’,本质是找到了学习的内驱力。普通学生不必畏惧化学,先从培养兴趣入手,再用科学方法落地,往往能突破瓶颈。”
竞赛首席教练杨忠春则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价值:“我们构建的竞赛梯队,让高年级带低年级、同学间互助研讨,这种氛围不仅能提升成绩,更能让学习变得不孤单。看到郝欣怡作为女生,通过交叉学习、细致钻研脱颖而出,也打破了‘理科男生更占优’的刻板印象,这对所有学生都是鼓励。”
三位化竞得奖学生用自身经历证明,只要找对方法、保持兴趣、善用资源、调整心态,普通学生也能攻克化学难题。他们的分享不仅拆解了化学学习的核心窍门,更传递了一种理念: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热爱与坚持,方法与智慧的结合。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希望更多同学能发现它的魅力,在探索中收获成长”。正是这种基于求知兴趣,基于探索情怀的学习动力,李乐典和他的同学们互相感召,互相激励,在化学世界中不断突破自我。学校将继续完善竞赛培养体系,营造崇尚钻研的学习氛围,让更多学生在化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何思敏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