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膈膜(膈肌),是人体内一块如帐篷般的肌肉,它不仅是分隔胸腔与腹腔的“屏障”,更是协助我们呼吸的“动力泵”。当肿瘤在这个关键且脆弱的解剖结构周围生长时,就如同在生命枢纽旁埋下隐患,手术切除面临视野局限、易损伤重要器官和大出血等巨大挑战,对外科团队的技术与经验是极大的考验。
近日,深圳前海泰康医院肝胆外科团队联合多科室成功为一名68岁伴有复杂病史的男性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右膈下腹膜转移瘤切除及膈肌修补术。手术仅用了两小时,出血量不足100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第七天便顺利出院。
四大难关,关关不易
68岁的李伯(化名)有多年的结肠癌病史,其间,肿瘤曾数次“卷土重来”,今年初还因肺部结节做过手术。
近期,李伯在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升高,经全身PET/CT检查,发现其右膈下腹膜有一处新发病灶,糖代谢活性增高(提示肿瘤可能性大),且与肝右后叶包膜分界不清,临床考虑为腹膜转移性病变。
什么是腹膜转移?肿瘤细胞像种子一样,从原发部位脱落后,飘散并种植在了腹腔这层名为“腹膜”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形成新的病灶。
右膈下腹膜处新发病灶。
正是这个危险的信号,让李伯的家人决定带他到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医疗团队初步评估后认为手术切除是控制病情、争取生存机会的关键一步。但李伯的身体状况却叠加了多重复杂因素,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是必须逐一闯过的四大难关:
第一关:腹腔“粘连严重”。李伯腹部曾有过手术史,这意味着内部组织很可能粘连严重,像一团乱麻。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分离病灶时不仅费时,还极易损伤到紧密粘连的肠道、血管等重要“邻居”。
第二关:沟通存在“障碍”。李伯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几乎无法沟通,也无法清楚表达哪里不舒服,术后需要护理人员和家人付出加倍的耐心来照看。
第三关:病灶在“危险地带”。肿瘤长在右膈下腹膜,紧贴着负责呼吸的膈肌。膈肌就像一层“天花板”,手术中很可能会切穿它,一旦进入胸腔,就变成了一个涉及胸、腹两腔的复杂手术。
第四关:身体的“基础配置”告急。李伯年纪大,心肺功能本身就在“低功耗”运行,还因下肢静脉血栓而一直在口服抗凝药治疗(通俗说就是“血液不容易凝固”),这会让手术中出血和术后恢复的风险增加。
多学科会诊为复杂手术制定周全策略“破局”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经肿瘤科初步评估,肝胆外科牵头发起了多学科会诊(MDT),召集了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老年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共同为患者谋划最佳治疗方案。
肿瘤科医生在仔细分析后指出,这个右膈下腹膜的新发病灶高度怀疑是转移瘤,在目前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转移的前提下,通过手术将其“切除”是控制病情的“首要任务”和关键一步,目的在于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为后续的综合治疗扫清障碍。
肝胆外科医生在全面评估后认为患者具备接受手术的条件,并与家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与信任。
经过各科室的深入讨论,最终为这次手术定下了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的情况,本次新发病灶考虑为结肠腺癌右膈下腹膜转移,建议手术切除。
术前应充分综合评估患者脏器功能,确保能安全手术。手术目标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同时尽力保护膈肌。
由于腹腔情况复杂,手术以减瘤为主要目的。术中若膈肌轻微受损可鼓肺后直接缝合;若损伤较大,则需要使用补片修补并放置胸腔引流管。同时会使用抗肿瘤药物冲洗,以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将转入ICU进行密切监护,确保平稳恢复。
仅耗费两小时!拆解“炸弹”,顺带清除“小地雷”
主刀医生先在患者腹部打了4个小孔(四孔法),建立了腹腔镜手术通道。
腹腔镜进去一看,果然,中下腹部粘连得一塌糊涂。主刀医生经验丰富,决定不硬闯,转而从粘连比较轻的肝周区域入手。
在游离肝周粘连后,团队不仅找到了预定的目标——那个约5cm×4cm的膈肌表面腹膜下的“炸弹”(术前发现的新病灶),还意外在肝脏上发现一个0.5cm的“小地雷”(术前没发现的微小病灶)。经现场讨论,团队决定将两个病灶一并切除。
手术的核心步骤有序展开。
切大瘤,补膈肌。主刀医生在距离肿物边缘1cm处用电凝勾烧灼出预切线,小心翼翼地将它从膈肌上剥离。果不其然,肿瘤和膈肌长在了一起。
胸外科医生立刻上台助阵,两位医生联手,果断切除肿物及部分被侵犯的膈肌,紧接着,对膈肌缺损的精细修补便立即展开——在腹腔镜下缝合屋顶状的膈肌,其操作难度堪比在碗底内部穿针引线。由于视野与操作角度严重受限,每一针的精准对合都高度依赖医生的手上功力与专注力。待缝合完毕,麻醉医生进行鼓肺测试,确认修补处无气体泄漏,证明膈肌修补严密完整。
顺手切掉“小地雷”。右膈下腹膜病灶切除后,紧接着主刀医生快稳准地切除了肝脏上的小肿物,并妥善止血。在整个过程中,麻醉科及手术室护理团队为患者建立了完善的静脉通道,并进行了脑电、心电、体温等全方位实时监测,就像给手术上了“多重保险”,让主刀医生可以心无旁骛地精准操作。整台手术仅耗费了两小时,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
术后,李伯在麻醉复苏室顺利拔管,在ICU监护一晚后,第二天就转回了普通病房。针对李伯的阿尔茨海默病,护理团队和家属给予了“一对一”式的贴心看护,成功防止了他抓挠伤口或管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伯术后第一天开始进食,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七天便康复出院。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