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中山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样本”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5-11-05 18:55

“过去各部门‘九龙治水’,群众要跑多个地方;现在只需到综治中心‘吹哨’,部门立刻‘报到’。”中山市三乡镇平安法治办公室负责人指着三乡镇综治中心大厅的服务台说。

在中山,综治中心融合联动政法资源、部门资源、社会资源,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机制,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处置”闭环,构建起“综治中心搭台、部门唱戏”的工作格局。通过力量整合、机制创新与科技驱动,将矛盾化解于基层,中山将服务延伸至末梢,走出了一条高效、精准且充满韧性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以政法力量为核心,筑牢公平正义防线

“如果双方愿意达成和解,就在和解书上签字。”日前,在海洲综治中心的矛盾纠纷调解室里,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再次共同成功化解了一个家庭矛盾。多年“冤家”握手言和,调解方案平息纠纷……在街头巷尾村舍的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调解、劝说,是中山市检察机关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依法履职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中山市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职能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体系,目前,已完成全市23个镇街综治中心入驻工作。

图片

“‘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不仅成为检察机关发现公益诉讼线索的窗口,也为我们履行立案监督等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了高效平台。”中山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梁金秀说道。在某镇综治中心一次“检察官接待日”期间,检察官敏锐捕捉到一条农用地被非法填埋垃圾的线索。

随后,检察机关经实地勘察和卫星遥感取证,发现涉案地块确实堆填了不少建筑垃圾,生态环境受损。在检察机关积极推动下,该镇生态环境保护局、农业农村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及各村委多方协作,出台《农用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控与监管工作方案》,实现公益保护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双提升。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山市检察机关已发现125条线索,公益诉讼立案32件,监督立(撤)案41件推动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50件,8名群众向检察官赠送锦旗、感谢信

“客户拖欠我的货款,电话不接怎么办?”某小微企业主冯先生焦急询问。这是中山市南头镇2025年4月的一个法官接待日上的一幕,法官当场认真核实了冯先生签订的合同、送货单等证据后,建议其可以一边通过律师函催告,同时准备诉讼材料,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立案材料。“以前觉得打官司费时费力,没想到有这么多便利途径!”冯先生咨询后连连点赞。

图片

自2021年5月起,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人民法官下村居”活动。依托综治中心,两级法院进一步发挥诉调对接机制的作用,探索出一批中山特色解纷品牌。比如:坦洲法庭率先与综治中心建立“双向派驻”机制,联合镇街共同打造“小事”小区调、“繁事”社区调、“难事”镇街调的矛盾纠纷分层化解体系;开发区法庭与南朗综治中心设立网上巡回法庭,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纠纷化解模式……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联动综治中心先行调解成功案件达6006件,调解成功数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中山市公安局也加快推进公安机关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安排2名业务骨干民警常驻市综治中心,23个公安分局分管领导全部就任镇街综治中心副主任,并选派118名警力以多种形式进驻镇街综治中心。村居一级,选派289名派出所民警任社区村居兼职副书记,与村(社区)综治中心共同打造“警格+网格”融合模式,将677名民警充实到基层,按照社区“一警两辅”、村居“一警一辅”的标准配置基层警务力量。

此外,为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风险防控职能,中山市委政法委推动各镇街、村(社区)综治中心与公安机关、网数中心系统开展综合网格服务、最小应急单元建设,从辖区干部、民辅警、网格员等群体中选拔组建3.2万人“香山义警”队伍,全市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

以部门社会为两翼,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如果说“政法力量”是综治中心的核心力量,那“部门力量”“社会力量”则共同构筑了坚实的两翼,推动综治中心从单一管理向综合服务的功能升级。通过创新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住建、人社、教育等超过90%的职能部门及群团闻令而动,为化解矛盾提供了强大的“硬支撑”。与此同时,商协会调解组织、法学专家等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入,如同为治理体系注入了“柔性补充”。  

图片

在小榄镇,打造了集诉前和解、人民调解、快诉速裁、心理服务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色枢纽阵地——菊城“和·安”暖心驿站。该驿站最大特色是专设“家事暖心阁”“职工暖心坊”“道交暖心站”“物业暖心居”“医疗暖心室”“综合暖心点”等六个专项矛盾调解工作室,运用“专科门诊”式的化解理念,将各类矛盾纠纷引导至对应的工作室内组织调解。为了保证化解能力,小榄镇广泛发动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村(社区)调解能手、“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组建了一个250余名成员的“法治专家库”,采取“轮流坐班+预约服务”模式参与驿站工作。

图片

南头镇现有市场主体16000多个、企业超6000家,民营经济领域的纠纷较为集中。为做好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南头镇与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成立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工作站和法院双向互动。2024年,南头商事巡回法庭成功调解455件案件,涉案金额超9000多万元,实现“矛盾不出镇、纠纷不过夜”。南头商会获评全国“商会调解培育培优行动中突出的商会调解组织”。  

在神湾镇,针对春节前劳资纠纷高发的特点,综治中心根据每周矛盾纠纷的收集情况,对矛盾纠纷进行深入分类分析、研判风险。启动预判预警和调度机制,召集人社分局、城市建设和管理局等部门对已出现的风险隐患进行复盘分析,快速查找“病根”,加大此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

在黄圃镇,充分发挥新业态群体释放社会共治潜力,吸纳8家知名快递企业及网约送餐企业300多名新业态就业群体,创立黄圃网格骑士志愿服务队,实现问题随手拍、隐患有人管、处置有结果的闭环流程,进一步释放社会共治潜力。

截至目前,中山有多个镇街经验获全国、全省推广。这些生动实践,不仅是中山市综治体系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治理”的缩影,更展现出多元共治、源头治理的现代治理智慧。通过系统整合政法、部门与社会三方力量,中山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响应快速、专业精准、韧性强大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以科技赋能为引擎,驱动治理模式变革

科技赋能,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据型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中山应用“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开展全员覆盖培训,推动矛盾纠纷事项统一录入。用好“粤平安”云平台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增强“态势看得清、资源找得到、事件管得住”的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数据挖潜与智能分析,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预警,为矛盾化解和风险防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比如南朗街道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通过“平台整合+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构建兼具精准性、协同性与扩展性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在技术应用层面,街道以“雪亮工程”为基础支点,通过在重点路段、商圈、村落科学布设智能监控终端,并联动无人机空中巡查、停车收费系统人脸识别等多元数据源,构建起“地空一体”的动态感知网络。该网络可实时捕捉交通秩序异常、安全隐患苗头等治理场景信息,经后台大数据交叉分析与多维研判后,为风险预警、处置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

图片

智能咨询系统、在线调解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将专业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指尖,降低了维权成本,提升了服务可及性。在火炬高新区综治中心大厅内,市民陈女士因婚姻继承问题困扰已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陈女士在“DeepSeek”智能咨询系统前进行咨询,系统迅速给出了详细答案,解决了陈女士的烦心事。除“DeepSeek”智能咨询系统外,区综治中心还引进“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助力调解释法应用,推动调处化解质效提升。

科技手段延伸了治理触角,重塑了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见,从条块分割到协同共治,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构建起一个更智慧、更高效、更贴近百姓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吕婧 通讯员吴垂国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