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碧桂园(02007.HK)公告,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
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这意味着,这家昔日头部民营房企的境外债务重组跨过最关键的一道坎,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
回顾其历程,碧桂园自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到4月11日正式公告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全程历时300天。
境外重组历程:300天的博弈
2023年8月10日,碧桂园发布盈利预警;8月13日,停牌境内公司债券,启动整体展期方案,截至目前境内公开市场债券存量暂未出现违约情况。
2024年1月16日,碧桂园公告委任外部顾问,就境外债务重组制定整体方案以全面解决债务风险。在“保交付、稳资债、保经营”的主线任务下,碧桂园境外重组工作自此拉开序幕。
碧桂园方面坦言,此次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涵盖合计约177亿美元本息的34笔境外债务或偿债义务,覆盖多个法律辖区,包括纽约法管辖的美元债、英国法管辖的可转债,以及香港法管辖的银团贷款等。不同司法体系、不同发行结构叠加不同增信结构,使得方案设计复杂度倍增。在此基础上,还需统筹考虑上市公司层面的担保义务与多项双边债务的处理,确保重组方案的法律有效性与整体可执行性。
2025年1月9日,碧桂园公告重组方案完成后的预期减债结果及主要商业条款的亮点,并获得代表48%银团债务的委员会的支持,自此正式构成进一步谈判的框架。
4月11日,碧桂园于香港联交所公告重组支持协议,确立了重组方案的基础框架。方案在公告伊始即取得已持有美元债以及可转债本金总额的29.9%的美元债专案小组债权人支持。重组支持协议的确定,标志着境外重组的首个里程碑。
8月18日,碧桂园公告修订版重组支持协议,彼时已有超占组别二本金77%债权人加入重组支持协议,重组方案主要条款亦与占组别一本金49%的银团协调委员会债权人达成一致。
9月12日,香港高等法院就碧桂园境外重组方案召开召集聆讯,正式开启境外法庭流程。
11月6日,碧桂园(02007.HK)公告,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接下来,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将成为最终重组落地前的最后一环。
降债约840亿,重塑资本负债表
碧桂园此次境外重组,采取“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工具,旨在从债务规模、期限、成本三个维度系统性重塑债务结构。
根据公告,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更关键的是,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的重组收益。
融资成本将显著下降。重组后,新债务工具的融资成本大部分大幅降至1.0%-2.5%的低位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将为碧桂园节省巨额利息支出,大幅缓释现金流的挤压。
期限结构同步重塑。重组后,可选方案中的债务期限最长高达11.5年。长周期安排,将为碧桂园穿越行业周期提供关键而充足的财务缓冲空间,使其能将更多的资源聚焦在业务经营上。
几乎同步,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也传来消息。据公开披露,9月29日碧桂园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33.32亿元。在境内重组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预计可实现债务本金削减50%以上,债务期限最长达10年,且5年内不再有兑付压力,债券利率下降至1%,且付息方式调整为“先本后息”,显著减缓现金流的压力。
业务层面,碧桂园已累计交付房屋超180万套,随着债务压力缓解,可将更多资源聚焦于保交房和项目运营。据管理层透露,2025年内预计完成20万套交付,剩余已售未交物业约24.8万套,交付周期有望缩短。债务重组的工作是风险出清的重要体现,当然反过来也对企业民生保障具有较大的支持。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1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及完成,化债总规模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将极大减轻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公开债务偿还压力。这些企业总有息负债规模接近2万亿,短期内偿还压力较小,进入安全期。出险房企通过多种方式削债,改善资产负债表。出险房企债务重组及重整获批,将加速整体房地产风险出清进程。
“碧桂园的重组突破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认为,今年下半年各地在债务重组方面持续发力,也积极探索出很多新路径,但总体来看,都是要探索多元工具组合,以更好增强债权人的可选择面,快速高效达成债务重组的模式和路径。当前总体上看,各类企业都会在“现金、股权、新债、实物付息”等方面形成组合模式,此类模式也为其他出险房企提供了可复制的债务重组框架。
通过此类模式,将增强债权人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各类出险企业通过与债权人小组、协调委员会的持续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本身也是企业成长的必要一环,并真正有力破解复杂债务所带来的问题。债务风险的化解,也为企业日常其他债务问题或经营问题的突破增强了信心。
严跃进也强调,债务重组成功后,碧桂园可逐步从“保生存”转向“谋发展”,例如重启新项目投资、优化区域布局(如减少三四线城市依赖)、探索轻资产模式等。但从绝对的销售规模来看,2025年1-10月碧桂园累计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279.6亿元。总结来看,销售的绝对水平是偏弱的,客观上对于企业的现金流等来源也带来冲击,所以持续增强销售规模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