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市海幢寺联合主办的“海丝禅韵——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展在广州图书馆负一楼大堂举行开展仪式。海幢寺方丈光秀法师向广州图书馆馆长、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任吴翠红赠送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典藏版。展览将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小展厅展至11月30日。
“海丝禅韵——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展
海幢寺是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也是清代广州地区介入对外事务时间最久、程度最深的佛教寺院。乾嘉以来,海幢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园林景致,逐渐成为两广总督的外事接待场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报刊、游记以及外销画中。清代中期西方访华的三个重要使团,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以及荷兰德胜使团,均由两广总督在海幢寺接待。
本次展览共展出展品83件,其中重点展品包括: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王文诰《长牧庵制府带同荷兰国贡使诣海幢寺接诏恭纪》诗(见《韵山堂诗集》)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林世荣《工字伏虎拳》、近代海幢寺处方钞本等。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上刻有“MANTURKEY MILL KENT”的水印,采用英国上等纸张作画,融汇中西绘画技法于一体,画册描绘之精细程度和艺术水平之高,远超于其他18-19世纪的一系列外销画作品,是海幢寺作为清代中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场所的历史见证。
林世荣《工字伏虎拳》则记载了清雍正年间,至善禅师从泉州少林寺逃落海幢寺栖身,“遂于寺内教授国技,有陆亚彩者,至善之首徒也,得传其秘而传与黄泰(南海西樵陆洲乡人),黄泰传其子麒英,再传其子黄飞鸿”。清代初叶,海幢寺曾以精通搏击之术而广收门徒,此后数百年间各类史实和传说故事交织交融,使海幢寺成为岭南武术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此次展览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之际推出,首次较为系统梳理海幢寺与岭南武术相关的历史内容,力求挖掘出海幢寺在岭南武术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的独特的历史作用,可谓别具意义。
与之前的展览相比,此次展览从“古籍文献”角度切入,着重梳理与呈现与海幢寺相关的古籍文献以及海幢寺经籍刻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并首次系统梳理《广州大典》中收录的海幢寺相关历史文献,同时配套推出“帆影千年 邂逅禅意——海丝文化艺术主题书展”,为读者和观众从“古籍文献”和“海幢寺”角度入手了解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和相关历史文化内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帆影千年 邂逅禅意——海丝文化艺术主题书展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表示,此次展览,是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古籍保护委员会成立近两年以来,首次推出的以古籍文献为主体的展览;是一次对海幢寺的深厚文化底蕴进行全方位揭示的展览;是一次富有学术意涵的文献展。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文献支撑,《广州大典》这部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广州大典》收录了海幢寺僧人著述7种、海幢经坊刊刻文献6种、海幢经坊藏版文献1种。除此之外,《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中还有大量关于海幢寺历史、人物、景致的诗文集等记录,这些文献,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海幢寺在广东佛教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岭南文化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