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教育合作之“和”:跨境“和美共育”同构优质生活圈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11-07 12:14
图片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在京举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也即将胜利完成。五年来,加速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火热的社交新风尚、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展示出特色之“味”。适逢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在即,南都N视频推出专题策划《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味”出发,探寻大湾区的独特韧性、潜力与活力。

在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上,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师生团队,将为参赛运动员提供物理治疗支持,上一堂教学课程知识应用的“实操课”。

这是三地教育资源“双向流动”结出的果实之一。此外,基础教育融合发展项目逐步落地、跨境边检手续日趋便利,不仅惠及来粤工作的港澳人员子女,也为前往港澳发展的内地居民,解决了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也在逐年推进,不少学校开始探索开设港澳子弟班。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校校长张晔见证了大湾区基础教育更深的“和谐共建”。11月初,张晔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谈到,“许多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不同和相同,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从‘同龄人’成长为‘同路人’。”

越来越多大湾区居民在“和美共育”的融合发展中,享受到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的便利。

和谐共建:港澳子弟学校联合教研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把事业的重心转向大湾区,他们的随迁子女也选择入读港澳子弟学校,衔接港澳或海外升学。

Chris是一名在内地长大的港籍学生,在香港完成初中学业后,家里人几经考虑,决定让他回到内地,入读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

“之所以在高中阶段选择港人子弟学校,是希望他能同时接受内地与香港两地的文化熏陶,未来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的发展环境。”Chris的家长告诉南都记者,港人子弟学校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学制全部与香港同步,“高中回到内地读书,基本上是‘无缝衔接’。”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外籍人员子弟学校38所、港澳子弟学校12所。

图片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课堂。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利好的政策导向为大湾区教育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便成为了基础教育融合发展项目落地的生动实践。

“可以说,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诞生,正是乘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这样的东风。”谈及两年前学校的创立,该校创校校长张晔深有感触。

图片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校校长张晔。

张晔向南都记者介绍称,学校从创校之初就与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共同探索粤港澳学生的多元成长路径。

她告诉南都记者,两校教师开展联合教研与授课,充分发挥内地课程在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上的优势。港籍教师团队则凭借对国家课程的深入理解,致力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香港课程所强调的真实情境中,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除了常规教学,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还常常创造学生与香港“姊妹学校”师生同堂上课交流的学习机会。今年春夏,全校学生开展了为期三天两夜的香港研学之旅。学生们分别走进香港优质学校——赛马会体艺中学、沙田崇真学校课堂,与本地学生同上一堂课,对同一问题热烈分享各自的理解、观点和解决办法。

“许多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不同和相同,更加了解香港本地成长的同龄人的所思所想,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持续保持联系,从‘同龄人’成长为‘同路人’。”张晔说道。

为了迎接十五运会,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此前还与其他多所学校联合协办了一场欢乐跑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情感交融。

在张晔看来,大湾区教育合作正在从“交流”走向“共建”,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创新”。“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以培养能够理解两种制度文化、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愿意担当未来责任的青年为共同目标。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校园里,也正发生在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认知中。”

和美共育:多方守护跨境学童往来

与此同时,不少内地人才通过“高才通”计划等政策,“南下”港澳寻得发展机会。深圳居民胡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此前通过“高才通”获得香港的工作机会,每天深港两地通勤,丈夫则在深圳工作。

每天早上7时25分左右,胡女士的儿子从家里出发,20分钟抵达过境口岸后,被交给专人接管,经学童专用通道过关,搭乘跨境保姆车,于8时20分就能抵达香港上水的幼儿园。

胡女士告诉南都记者,早在去年,她就为儿子选定了香港的幼儿园,也联系了跨境保姆车,“这类车是由第三方团队运营,类似专线校车,每个月的费用为1500元左右。” 今年9月,孩子正式入学,开启跨城求学的新阶段。

至于为何让孩子跨境上幼儿园,胡女士表示,主要是看中香港的多语言环境。“我们家里没有大人讲粤语,孩子刚开始听不懂老师指令,前两周也会抵触上学。但两个多月后就逐渐习惯了,现在在家常唱粤语儿歌,语言学习能力超预期。”

在胡女士和丈夫的教育规划中,让孩子到香港读幼儿园是为了未来能多一种升学选择,“我们会同步申请深圳的优质小学,但如果学位紧张,可能会选择继续留在香港就读小学、初中。”

图片

跨境口岸的学童通道。

像胡女士儿子这样的跨境学童,在大湾区已形成相当规模。边检部门还为小朋友们提供了贴心服务。

南都记者从珠海边检总站了解到,今年9月开学季,拱北边检站增设现场引导岗,在学童通道旁设置跨境学童集中查验区,有效减少了学童排队时间;为确保学生出行安全高效,横琴边检站对“琴澳跨境学生专车”采用“一车一团”团体验放模式,通过提前预录、登车检查、批量验放,实现免下车集中乘车出入境。

据“深圳口岸发布”的数据,以莲塘口岸为例,每天有将近1500名学童通关。南都记者另从珠海边检总站获悉,截至7月6日,春季学期经拱北口岸来往的跨境学童数量超75万人次,日均超4000人次。

和鸣共进:“双向奔赴”协同办学

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来往就学、就业更加便利,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正加速构建。

“我在2015年加入这所年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名在职教师告诉南都记者,“最吸引我的是它国际化的氛围和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活力,感觉自己正在参与创建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大学品牌。”

她补充道,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让工作天然具备跨文化视野,“我有较多深港两地交流的机会,也常收到学生对学校国际化特色如全英文环境、书院制等的积极反馈。”

近年来,多所香港知名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落子布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获批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2年9月正式开学;2024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

这样的合作办学是“双向奔赴”的。2024年初,深圳大学率先公布已设立香港校区,饮上内地高校赴港办学的“头啖汤”。同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

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

“香港高校应当抓住机会,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此前接受南都专访时强调。该校早在2000年便成立深圳研究院,积极布局科研转化与人才孵化。

今年,香港理工大学“硬核”体育科技将助力十五运会,由康复治疗科学系师生组成的团队,将为参赛运动员提供运动物理治疗支持。这无疑是师生协作、教学课程知识应用的一堂“实操课”。

澳门高校也在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格局。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提出,年轻人应当将自己的长处带进大湾区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真正做到“国家所需,澳门所长;澳门所需,澳大所长”。

10月21日,宋永华在出席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研讨会时公开表示,澳大积极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探索,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延伸办学,形成“双校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课程互认互通、教师携手共研、高校合作办学,如今,三地在教育领域合作更加紧密,正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林诗妍 冯奕然 实习生 阚泽宇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梁子珊 实习生 施雨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就是这个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