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3岁的湖南青年戴建勇乘着绿皮火车南下,扎根珠海经济特区,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园林工人。
三十二年间,他手中的工具从绿篱剪换成了油锯,肩上的责任从培育一草一木延伸到守护整座城市的绿色脉络。他亲手种下的树苗已成浓荫,曾经半通的情侣路已绵延成景,荒芜石径蜕变为花木扶疏的景观带。
从一线工人到管理骨干,他不仅用汗水浇灌出城市的“绿美底色”,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在热爱中坚守、在创新中突破。戴建勇的成长年轮,与特区发展的轨迹深深交织——他用半生时光,为珠海“裁”出了一片春天,也让自己的人生如花绽放。
戴建勇到珠海从事园林工作已经超过30年。
乘绿皮火车到珠海开启绿色事业
199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也鼓荡着一位湖南衡阳青年的心。
23岁的戴建勇听闻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就业机会多,便毅然买下一张火车票,南下珠海。
伴随着绿皮火车的咣当声,他先从衡阳到广州,随后换乘大巴,当第一次踏上珠海的土地,宽敞的九洲大道瞬间就震撼了他:“双向六车道的道路很有气势,路面比家里还干净,整洁得超乎想象,两旁绿意盎然,很是漂亮。”
入行以来,他手中的工具也在不断升级。
时隔多年,戴建勇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还没等安顿好,就迫不及待地将特区的见闻分享给家人。“家里人起初不敢相信,直到后来亲自来到珠海,才真正信服,这座城市确实很美。”他笑着说。
在珠海落脚后,戴建勇先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不久后,一则招工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特区因发展需要,需要招聘园林工人和清洁工,当朋友将消息捎来,他几乎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前者。“当时其实不太懂园林,只是觉得能用双手把花草修剪成美丽的图案,这份工作很有创造性,像是在‘创造’风景。”戴建勇笑着回忆。
怀揣着这份“创造美丽”的单纯愿望,戴建勇顺利通过招考。1994年3月,他正式加入香洲区园林系统,成为一名园林工人。他在特区的生活,就这样在泥土与绿植间,扎下了根。
戴建勇和同事一起收拾断枝。
汗水浇灌见证城市发展
戴建勇记得,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影响,珠海最初的园林工作并不容易。
入职不久后,他和同事们负责在情侣路边种植从海南拉回的椰子树苗。菱角咀那段五六百米的区域,是风力最大的区域,“种下去的椰子树苗,一打风就吹倒,长时间要养护,大概补种了五六次,种下的椰树才成活”。
三十多年前栽种的树苗,如今亭亭如盖。
如今,当年多次补种的树苗已亭亭如盖,成为情侣路独特的风景。修剪、施肥、浇水,在重复的劳动中,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乐趣与价值,“看着种下去的幼苗慢慢成长,并在修剪之下,变成一个个有形状的绿植,点缀着城市面貌,美化了珠海这座城。内心非常有成就感” 。
不仅是日常的种植、修剪,他和同事还独具匠心,把板樟山隧道口上方一条杂草丛生的登山路,改造成沿途美景花香的通道。
当时,隧道口往登山口的通道两侧是裸露的石头,视觉上很不美观。戴建勇和同事们想出了砌花池种花的办法来装饰。然而,在陡峭的石路上施工,泥水极易滑落。他们没有退缩,采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一小段一小段地砌,等一段干了再继续下一段。短短两公里的花池,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将荒凉的登山小径变成了花木扶疏的景观带。
1999年澳门回归,是举国欢庆的盛事。戴建勇和同事们肩负起美化城市迎宾南路的重任。
深冬的珠海阴雨连绵,“我们穿着雨衣去布置,手被冻得直哆嗦,”他和团队连续加班3天,用无数花柱将城市装点得喜庆亮丽。
珠海美丽的绿化带,都是园林工人精心裁剪出来的。
当庆祝活动的画面通过新闻联播传遍全国时,他远在衡阳老家的父亲激动地借邻居电话打给他,话语里满是骄傲:“珠海非常干净、漂亮!”父亲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市,有儿子的一份辛勤付出。这一刻,戴建勇个人的价值与城市的荣耀紧密相连。
当戴建勇在工作中慢慢找到个人价值,并与珠海的城市发展荣耀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他的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幸福。1998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一位同乡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一子。从一个单身青年,成长为丈夫与父亲,身份的转变让戴建勇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他不甘于高中学历,通过自学先后考取了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虽最终未通过司考,但那段拼搏的岁月,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临危受命担任“最大”队伍的领头人
2020年,是戴建勇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香洲区园林中心整合之际,一线管理队伍亟需强有力的领导者。原本已晋升为办公室副主任的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主动请缨,重返一线,担任新合并的、管养面积最大、人员最复杂的拱北南湾队队长。
面对整合初期队伍士气低落、效率不高的挑战,他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工作入手,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很快凝聚了人心,恢复了队伍的战斗力。
如今,已升职为队长的戴建勇,在工作需要时还会到一线支援同事。
比如每一次台风过后的通道抢险,他都会跑到一线,与同事们一起连夜加班。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临时用的席子。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不可能自己在办公室,让你们出去外面抢险的,我们是一起的。”他说,“只有自己带好头,同事们才能跟得上。”在一系列的调整后,这支“最大”的队伍,最终成为今天“最强”的一支队伍。
走上管理岗位后,戴建勇更展现出卓越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2022年,拱北口岸广场的景观升级改造,作为一名“老园林”,他建议将原本因苗木老化、布局不合理而存在治安隐患的区域,打造成为“通透、五彩斑斓的花海景观”,广受好评。同年,他亲自带队参加中心花卉组景大赛,凭借巧妙构思荣获铂金奖。
2023年,他在前山立交桥簕杜鹃的养护工作中力排众议,大胆推行“重修剪”方案。那段时间,他周密考量每一个细节,也顶住了景观恢复期的各方压力。最终,立交桥上空前盛放、花团锦簇,一下子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典范。
在温暖的家庭传承爱与奉献
在戴建勇的人生画卷上,家庭是温暖而坚实的底色。他与妻子相识于微时,在共同的奋斗中相濡以沫。
2017年抗击台风“天鸽”时,他连续多日未归,一次在保安亭与送换洗衣物的妻子短暂碰面,“她看到我,一句话都没有说,眼泪先出来了”。这一幕,道尽了夫妻间的深情与理解。他体恤妻子的辛劳,家中家务大多主动承担,用行动诠释着平凡生活中的爱与责任。
戴建勇用三十载芳华,为珠海“裁”出绿装。
他对儿子的教育,则充满了智慧与温情。他奉行“培养独立生活的人”的理念,注重通过生活细节播撒爱的种子。“他还记得小时候我带他在圆明新园门口,给乞丐布施。他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我去接他时,陪他一起拿苹果和饼干喂蚂蚁。”如今,17岁的儿子品学兼优,自律自强,父子关系如朋友般融洽。他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多干预,只希望他能报效国家,成为一名军人,将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回首在珠海的32年,戴建勇亲历并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以前很多楼盘都没有建,现在新增了日月贝、城市阳台,情侣路也从原来的只有20多公里,延伸到58公里。”他耕耘的园林事业,也从纯手工劳作发展到机械化、智能化,“以前修剪绿植,用手工剪,剪到双手起泡……现在用吊车,安全系数也高了”。
从青涩青年到行业骨干,从普通工人到管理能手,戴建勇的成长轨迹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脉络深深交织。他用三十二载芳华,为这座城市“种”下了一个个春天,而他的人生,也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如他亲手培育的鲜花般绚烂的光彩。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亮
摄影:刘华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