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烟草业一直宣扬其税收贡献,但研究表明,控烟带来的经济收益远甚于此。在近日举办的无烟城市建设北京国际论坛上,多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的测算结果。数据显示,上海在2017年实施无烟立法后,城市居民吸烟率下降2.2%,如果将该政策推广至全国,预计到2035年可以带来1.7万亿元人民币收益,相当于同期中国GDP的万分之六。同期发布的北京研究显示,过去十年间,北京控烟带来的综合经济收益达1257亿元人民币。这些都给难产中的全国控烟立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述上海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许多博士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虹桥博士,并于此前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对北京的研究来自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榕教授,此次论坛期间首次公布。
医务人员向市民发放控烟宣传手册,宣传控烟政策、普及健康知识。 新华社资料图
上海在2017年实施无烟立法后,城市居民吸烟率下降2.2%
现行《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被认为是国内最完备的无烟立法之一。其核心在于实现了“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的金标准,以及对违反者最高罚两百,对违规场所最高罚三万元的惩处措施。配合严格的控烟执法,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吸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相比之下,一直缺少完备控烟规定的云南等地,吸烟率至今高企。
那么,严格的控烟规定和执法带来了哪些效果?研究者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关于吸烟行为的数据,以2017年为基准,对比了上海和其他地区的表现。最直观的数据是,2017年后,上海城市居民吸烟率下降2.2%,立法对男性、受教育水平更高(完成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群、未婚人群和年轻人(不满40岁)有更大作用。而在经济数据上,研究建模分析显示,如果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实施类似于上海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到2035年可以带来1.7万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许多在论坛上解释,无烟立法的实施潜移默化改变了市民的吸烟行为,由此减少了吸烟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因病不能工作的人群,宏观上增加了一座城市的人力资本。与此同时,吸烟率的降低也会减少治疗相关疾病所需要的费用,将之用于投资也可以加快经济发展,“两者共同作用将对我们的宏观经济产生协同的效应”。
5月29日,来自北京市各行各业的嘉宾在活动现场讲述控烟故事。当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第38个世界无烟日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周年现场活动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发(孟德育摄)
北京控烟十年,带来综合经济收益达1257亿元
与之类似,北京控烟条例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国内无烟立法的标杆,核心仍在于明确三类室内场所全面禁烟。不过,随着行政执法改革,北京近年来的控烟执法力度有所下降,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短期控烟效果。长期看,北京严格控烟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北京控烟协会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5年期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为北京带来的综合经济收益达125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北京GDP总量的0.23%。
其中,因吸烟率下降带来十年间累计创造经济收益941亿元,占同期北京GDP的0.17%,这一收益背后是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进而转化为劳动生产率提升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医疗支出节约方面,研究发现,条例实施后,未戒烟但减少每日吸烟量的人群中,人均年度医疗保健支出下降629元。以2024年北京市烟民数量推算,全年医疗支出节约总额达26.4亿元,占当年北京医疗保健支出总额的2.5%。
研究者强调,此次测算仍为保守估计。由于未纳入二手烟暴露减少、吸烟相关火灾损失下降等潜在收益,实际经济效益或将进一步提升。除了量化的经济收益,条例的实施还显著改善了居民健康状况,减少了吸烟相关疾病负担,形成了“健康改善-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郑榕和许多都在发言中强调,应该以北京和上海为样本,在全国推广全面无烟立法。“从学理上来看,一项强有力的、多方面的政策,在上海、在北京,在任何一个相似的环境下,应当是有相似的结论。”许多说,“虽然这样的立法可能会有一些执法成本,可能会有某些行业的经济损失,但是我们要关注全国层面人力资本的获益和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去从更加总体的角度来看它带来的经济能力正面的影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宋承翰 程姝雯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