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广东粮”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11-17 10:54
图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其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等表述频繁出现,引发社会关注。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

“十五五”期间,广东如何顺应国家农业战略?农业产业怎样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难题应该如何破解?新时代的“新农人”需要怎样培养?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接受南都“政观会客厅”栏目专访时表示,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广东要找准自身定位,未来需在“稳产保供”与“食物拓展”、“科技赋能”与“产业增效”、“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三对关系上着力突破。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广东要把握三对关系”

南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国家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其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被重点提及。在此背景下,您认为“十五五”时期广东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大局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薛红卫: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以全国1.9%的耕地产出约5.7%的农业总产值,兼具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与制度创新活力。

我认为,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大局中,广东应实现从“先行探索”到“战略引领”的转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者、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策源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引领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践行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领航者。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机在田间工作。

南都:您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工作,在您看来,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广东应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薛红卫:立足广东省情来看,我认为,广东未来要在“稳产保供”与“食物拓展”、“科技赋能”与“产业增效”、“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这三对关系上着力突破。

首先,在“稳产保供”与“食物拓展”上,我们一方面要以“粤强种芯”“粤强农装”“海洋牧场”等为抓手,攻关特色种源与丘陵山地农机,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也要依托海洋与科技优势,在强化粮食供给的同时,开拓多元化食物供给新路径。

其次,在“科技赋能”与“产业增效”这对关系中,需要以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为引擎,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这一方面,广东应发挥区域创新能力“九连冠”的科技优势,持续发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围绕岭南特色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率先突破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农业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第三,在“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上,广东需要以城乡融合与要素畅通为路径,激活内生动力。一方面,广东应继续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向乡村下沉,农村优质农产品、生态资源向城市输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广东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径,就必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搭建跨境农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提升和转型,实现农业技术、标准和品牌“走出去”。

“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广东粮’”

南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的重要命题。在您看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薛红卫: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跃升,它代表着一种以现代科技深度赋能农业的新型生产力范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依托前沿科技驱动农业生产方式革新,促进传统生产要素与数据等新型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配置,构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业价值的全面升级。

南都:您认为,广东农业应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这种新质生产力,其关键突破口在哪里?

薛红卫: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来看,广东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构建智慧农业体系,依托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进智慧无人农场、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二是强化生物育种创新,布局建设相关国之重器,加速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三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节水抗旱稻等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佛山示范田。

南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加强科技应用。“十五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将如何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广东乃至国家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薛红卫: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类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华南农业大学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探索农业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难题,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广东粮”。

目前,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已经取得了系统性成果。比如,节水抗旱稻、南方大豆、岭南特色水果、畜禽等的种质创新,还有无人农机、无人农场的规模化研发、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未来,学校将继续多维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建设系列产业研究院和跨学科平台,发挥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未来作物精准育种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研发—推广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持续迭代升级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性科研成果培育进程,形成涵盖品种、技术、服务的“华农方案”。

南都: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一方面,华南农业大学是如何布局的?

薛红卫:近年来,学校围绕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智慧农业交叉学科,早在2019年便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对智能农业进行了前瞻布局。特别是我校罗锡文院士团队全方位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工作,目前已在全国16省启动了32个无人农场建设,其中广东省8个,覆盖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团队牵头设计的荔枝采摘智能机器人。

南都:下一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如何继续发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

薛红卫:未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推动相关学科协同创新方面,我们整合工程、电子、农学、园艺等学院力量,成立跨学科研发团队,重点突破适用于水田、旱地、坡地、果园、渔场等多场景的中小型智能农机装备。着力研发水稻精量直播机、山地果园采摘机器人、甘蔗高效种植与收获机械、水产养殖无人投喂船等,解决岭南复杂环境下“无机可用”的难题。

在提升农业大数据融合创新方面,我们依托学校在作物学、园艺学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建设“农业大数据超智融合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立岭南特色作物生长模型,将智能农机采集的土壤、作物数据与农艺方案结合,形成“耕、种、管、收”全流程智慧管控闭环,为发展节水节肥、减药增效的智慧农业模式提供科技支撑。

在打造“产学研用”示范体系方面,学校谋划成立了“农业低空经济研究院”,超常规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和学位点,致力培养智慧农业和低空技术高端人才。同时,我们依托“永根科技站”“科技小院”和“头雁”人才培训,培育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先进技术“下得去、用得好”。

“为广东提升粮食产能,提供‘华农方案’”

南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和消费大省,在您看来,广东在“十五五”期间应如何筑牢这一安全防线?

薛红卫:作为人口与消费大省,筑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防线,对广东来说意义重大。站在“十五五”发展新阶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

首先,是要通过种业的科技创新,从源头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石。“十五五”时期,我们应该聚焦优质水稻、特色畜禽、岭南水果、水产等广东核心需求,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从源头上保障供给的安全。

第二,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去夯实农业产能的根基。我认为,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升级与地力培育,研发推广适应岭南地形气候的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栽培技术,同时构建与“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相匹配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我们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则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体系。无论是扩大深海智能养殖规模,还是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或是推广植物工厂和垂直农场等高效模式、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建设,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菜篮子”“肉盘子”“果篮子”,能够四季均衡供应,也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农产品价值得到提升。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荔枝科技团队选育的荔枝新品种“仙桃荔”与鸡蛋对比。

南都:具体来谈,华南农业大学在支撑广东粮食安全、生猪、蔬菜、水产等稳产保供方面成效如何?

薛红卫:在粮食作物、生猪、蔬菜、水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华南农业大学已开展了长期工作,并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在产业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我们在华南优质稻和南方大豆育种上,突破基因编辑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华航丝苗”等优质高产新品种;系统保护并利用粤东黑猪、小耳花猪等地方猪种,创制优质风味黑猪新品种(品系);选育出丰产抗病优质的“长丰”“华研”系列紫红长茄等岭南蔬菜;建立了鳜鱼、生鱼等名优水产疫苗与生态养殖体系;开发荔枝等岭南特色水果减损保鲜加工技术;有效服务和推动岭南特色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位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是华南地区首批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

南都:未来,在广东乃至全国的稳产保供工作中,我们会提供怎样的“华农方案”?

薛红卫:未来,华农将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进一步聚焦种业“芯片”、智慧农业、产业技术等方面长期开展攻关,实现关键品种与技术的自主可控,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安全产业链,为广东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支撑。

以节水抗旱稻为例,自2024年起,我们在一年内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今年8月在肇庆开展的撂荒地复耕示范,平均亩产超600公斤。我们计划未来3至5年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为广东提升粮食产能提供“华农方案”。

“‘跨出农兴农’,是培养‘新农人’的有效举措”

南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新型人才。“十五五”期间,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您认为要如何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新农人”?

薛红卫:我认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关键,是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以往标准下的不同知识体系,得以交叉融合。

当前农业人才培养往往“专”而不“博”,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智慧+”和“+农业”深化学科专业调整和教育体系改革,构建一个“交叉融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比如,我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升级,面向高考招生开设植物保护(智慧植保)、水产养殖学(智慧渔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低碳农业)方向,以及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和测绘工程(数据智能感知)等专业,通过这些实现传统农科专业内涵的创新拓展和智慧升级,这也是“跨出农兴农”培养人才的有效举措。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与深圳市光明区签署共建华南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南都: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这在农业方面也不例外。未来,华南农业大学计划通过哪些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薛红卫: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正在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我们特别注意从两个层面深度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在人才引育层面,我们针对学校教师、引进人才、博士后等不同群体分类施策,提供长周期、稳定性支持。对于学校教师和引进人才,我们出台了“1+3”人才引育办法、实施“丁颖学者”岗位计划,突出创新价值、标志性成果、能力、贡献导向,实现校内人才和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其他业绩优秀人才共同发展、同等支持、一同保障,希望借此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于博士后,学校在博士后招收和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持续改革和优化,落实“院为实体”,单列博士后职称评审指标,打通博士后的师资选留通道,不断激发博士后创新活力,为学校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资源储备。

在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层面,我们通过设立多元化评价条件,引导科研人员追求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例如,我们优化“推广型”职称评审、设置科技推广型岗位、优化薪酬分配体系,探索社会服务型职称,激励更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对人才的评价重点,从论文数量转向其科学价值、技术突破、社会效益和产业贡献,引导科研人员更加聚焦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一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持续服务‘百千万工程’,引领科技成果‘扬帆出海’”

南都: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是如何打通产学研用的链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在广东广大农村地区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薛红卫: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当先锋、打头阵、创品牌、做示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覆盖全省的科技服务网络,在广东21个地市建设“永根科技站”等特色科技服务平台,形成“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平台。

二是推广节水抗旱稻、冻眠荔枝、航天育种、南沙青蟹、水稻增香技术、华农温氏1号猪等一批标志性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肇庆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共建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南沙渔业研究院等政产学研用平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深圳光明区合作共建深圳研究院,聚焦“大农业、大健康、大食物”发展方向,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产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

四是强化科技特派员与“三农”智库服务,鼓励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也通过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五是扩大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推进与非洲、东盟合作与成果转化,不断扩大“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力,引领优秀农业科技成果“扬帆出海”。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紫金蝉茶团队师生进行茶小绿叶蝉扩繁,助力“百千万工程”。

南都:接下来,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华南农业大学有哪些新的规划和举措,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和区域协调发展?

薛红卫: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实施《华南农业大学深化服务“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推动“重点区域布局—重大平台支撑—重要领域突破”三维联动布局。

首先,是建强服务阵地,打造国际一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质增效深圳研究院、温氏科创中心等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其次,是驱动产业转型,围绕广东打造“千百十”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推广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助力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最后,是打造服务品牌,擦亮永根科技站等社会服务品牌,实施“小巨人”校友企业成长计划,做精“乡村CEO”“岭南茶学堂”等人才培训项目。学校也将积极发挥“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盟主单位”的引领作用,推动技术集成与产业协同,以扎实举措,写好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华农大文章”。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孙小鹏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吴泽嘉

设计:何欣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