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视察时强调,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一条东濠涌,寄托着街坊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广州古护城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千年水脉,东濠涌用十余年从黑臭水沟变身都市绿洲,再到如今以文脉振兴老城的“文化轴线”,“炼成”了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
河涌治理也从“治水”延伸至“治岸”,打造带状公园、碧道与亲水设施相互交融的水文化景观节点,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景观观赏、休闲游憩与健身活动空间,成为水岸无边界博物馆。
改造后的东濠涌喷泉平台。
分段实施东濠涌品质提升
“治水+治岸”让河涌“逆生长”
经过多年治理,东濠涌从昔日“黑臭河”变成水清岸绿的打卡地,水质保持在Ⅲ类,建成老城区开窗见绿、出门见水的生态碧道,惠及24.6万名居民。
2008年至2010年,东濠涌南段(一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东濠涌水质净化厂工程、沿涌绿道和东濠涌博物馆,让东濠涌实现亲水、戏水;2011至2015年开展的东濠涌中北段(二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控源截污、揭盖复涌、堤岸建设、道路整治等方式,实现东濠涌全流域生态修复。
上一轮治理至今已有10余年,东濠涌沿线出现部分基础设施陈旧、空间活力不足等情况。对此,广州市越秀区以东濠涌历史水系为轴,串联沿线东皋历史风貌区、老旧街区及历史文化资源,系统谋划、分段实施东濠涌品质提升工作,打造集生态、文化、运动、产业等元素为一体的碧带公园。
在亲水平台两侧林下绿地,增设了园林步径。
“最首要的是提升道路通达性、完善休闲设施。”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前期工作科科长林洁介绍,东濠涌位于高架桥下,以前两岸的灌木丛较高,走在路边很难看清桥下的河涌。如今,通过打造错落有致的植被、增加马路到两岸的步道、供市民游客休憩的石凳,将景观向两岸延伸,让更多人关注到东濠涌、走近东濠涌。
中山三路至东风路为先行打造的东濠涌博物馆样板段。南都记者走访发现,桥下空间经过涂装后,更加清朗明亮;夜晚则通过节能灯光、水纹灯,模拟水面波纹倒影,点缀桥墩、装饰桥身。在亲水平台两侧林下绿地,也增设了休憩平台、园林步径。
东濠涌高架桥下空间经过涂装后,更加清朗明亮。
河涌边植物种类也更为丰富。林洁介绍,在河道弯处浅滩及临水岸边配置了苦草、鸢尾、水生美人蕉、粉花翠芦莉等水生植物,将单一河岸线转化为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生命净化舞台”。
打造户外无边界文化博物馆
实现历史水系和历史风貌区双提升
作为广州古护城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千年水脉,东濠涌北接麓湖,南汇珠江,串联起多个文化地标。
此次品质提升也将东濠涌博物馆相关展陈延伸至河道,融合城市建设与传统技艺、公共艺术,打造户外无边界文化博物馆。比如,在亲水平台东侧以“城墙”构建护栏,重现东濠涌为大东门护城河的历史场景;在原河岸砌块增设铜板字,展示歌咏广州东濠涌沿线风景的名家诗文;与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共建,邀请嵌瓷非遗工匠,利用唐代至清代碎瓷片打造“东濠涌”彩色字样。
东濠涌嵌瓷艺术展墙。
生态环境的提升、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吸引一批商家落户。2023年,屿秋咖啡主理人小岛被东濠涌自然舒适的环境吸引,将首家门店落户于东濠涌边,雅致的铺面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店内不少青年人前来休憩、打卡。
“有些老广州人对东濠涌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但如今来到这里就会眼前一亮。”他说,天气凉快时,很多客人喜欢坐在户外,感受水声潺潺、绿意盎然的意境。“今年周边还增加了步道,可以更好地观景、散步。”
随着东濠涌沿岸风貌的整治提升,光顾咖啡店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五月小岛将隔壁店铺租了下来,门店面积扩大了一倍。“旁边有家文创店也是今年新开的。”他透露,有客人来门店喝咖啡时,被东濠涌的环境吸引,将文创店落户于此。“希望未来吸引更多社区精品门店集聚,共同打造文化消费生态,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探店。”
林洁透露,未来,河涌两岸的景观将延伸至街区,串联东濠涌沿线林克明故居、鲁迅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东皋历史建筑,力争实现历史水系和历史风貌区双提升。
增强桥上桥下互联互通
将临河岸低效空间改造为缓跑径
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东濠涌沿线增设的体育活动设施,也吸引不少周边市民晚上前来夜跑。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东濠涌高架桥下三寿桥至中山三路段、桥上中山三路至东风路段,铺装蓝色沥青、白色标识标线,打造全长约一公里的缓跑径。
其中,桥上空间通过蓝色、灰色、橙色等彩色铺装,划分人行通道、非机动车通道和设施带,强化人车分流;桥下临河地带则在保持原有人行通道及河岸不变的基础上,在沿河岸设置玻璃护栏,将临河岸低效空间改造为缓跑径。
“桥上的彩色跑道不仅通过颜色分区,引导人群规范出行,视觉观感上更为活泼亮丽。”林洁介绍,往后将在桥上增设公共服务功能和商业外摆服务功能,通过橙色沥青铺装和可移动的“城市家具”组合,结合活动需求进行功能切换,让古老的河涌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实现年轻化与场景化,推动实现滨水夜经济。
在东濠涌两岸及桥上空间增设缓跑径共约1000米。
“周边的闲置空地变成了跑道,还增加了休息的石凳,带孩子来玩水很方便,来的人也更多了!”东濠涌周边居民王女士表示。
林先生每周都会来东濠涌边散步。“以前都在河涌外围散步,自从划分缓跑径后,不仅可以沿河漫步,还能在桥上赏风景。”他表示,缓跑径边还设置了灯带,傍晚散步更安全,环境也更舒心了。
“河涌治理的核心是生态环境整治,做到岸上岸下、桥上桥下等内外通达,先把人吸引进来,再留住人流。”林洁表示,东濠涌特别新增两座钢结构桥,增强桥上桥下空间的互联互通。
东濠涌沿线新增两座钢结构桥,增强桥上桥下互联互通功能。
他透露,下一步将在中山路南侧涌边口袋公园及东濠涌博物馆南侧绿地,建设志愿服务与休闲咖啡相结合的便民驿站,因需配置公共厕所,不断完善休闲旅游、体育运动等公共服务配套,让更多人共享河涌品质提升的成果。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